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 王洪峰 许丽珍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案例”这个词,不过是在法制类的电视节目上,后来便是从学商业管理的朋友那儿听说,当时以为那是很高深的东西。 三年前,才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教学案例,其实那时我也没有把它和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联系起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真正认识了它。我们学校有个传统,那就是每到期末老师们都要交一篇论文,可以是德育的,也可以是教学方面的。为了省事,我有时也做些“裁缝” 的工作,但那一年我热情很高,写了一个自己在教学中发生的故事。论文上交后照例要进行评选。没想到我的那篇故事居然获一等奖。我受宠若惊,忙问其故。评委告诉我,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来自一线教师的真实宝贵的经验,这就是案例,并给我详细讲解了怎样撰写教学案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我惊喜万分,不想自己无意间闯入了一个别样的天堂,从此,我开始搜寻一切关于案例的书刊等资料,上网与同仁交流教学的经验、遇到的困惑,讲述课堂上的点滴故事,反思教学行为的得与失,有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把它描述出来,暂不做结论。比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我讲授《跳水》一课,当讲到孩子爬上桅杆去取被猴子放在桅杆顶端的帽子时,船上的水手们都惊呆了……我转身问学生:“假如你们是观众,你们当时会怎么想呢?”突然的换位思考,学生一时答不上来,课堂出现了短时的停顿,我心里着急:要不要把答案告诉他们?我用期待的目光扫视着孩子们,我发现孩子们的答案就在嘴边但又说不出来。我选择了等待,一秒,两秒,三秒,终于有一个孩子开口了,接着更多的孩子说出了答案,思维卡壳的孩子们一下子豁然开朗。我把这个教学经历写成了一个案例,题目是《等待也是一门艺术》, 发表在学校刊物上。 从教十多年的我,参加过几个课题的研究,虽不像有的人评价的那样:开题轰,过程松,结题空,但也确实没有多少推广的价值。每次都是满怀激情的开始,但又总是带着遗憾结束。对于热衷于教研的我来说,它既是心中的痛,又是难忍的痒,让人无法释怀。但从那次后,我似乎找到了神秘宫殿的钥匙,开启了通往天堂的星光大道。于是,记录教学故事,分析教学现象,反思教学行为成了我这几年来的工作习惯。 我所带的这个班学生都很聪明好学,团队意识很强,年年评为优秀中队。但有一个问题 一直都让我很烦心:一个学期下来,作业统计情况显示,作业总是交不齐。我也早就意识到在这个问题,在班队会上多次强调,也想了一些办法,如,罚抄作业,留校补做等,但第二天一切依旧,我都感到无可奈何了。是案例又一次帮了我。一天,我在学校的图书馆看到一本《教学案例》(《新课程教学案例》的原名)杂志,是一本专门的案例杂志,上面有一篇案例,看了之后我眼前一亮,对呀,我何不利用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强来做文章呢!于是,我不再催作业了,我开始观察。开始我以为不交作业的可能是集中在某几个同学身上,但不是这样。我便每天对不交作业的同学逐一进行调查,并记录下来进行分析。摸清情况后,我不声不响地在黑板的一角写下了这样的字样:全班连续全部完成作业( )天。第一天,仍然有一个女同学忘带了,我什么也没说,只是在黑板上的括号里填上个“ 0 ”。这让一向自认为自己的班级是最优秀班级的学生们无法接受,教室里一片寂静。忽然,传来一阵抽泣声……我知道,我的“诡计”开始起作用了。 我再一次感受到案例的价值和作用,自那以后,我开始密切关注《教学案例》,每期必看,每篇必读,每次阅读,我都有很大的收获。我感谢《教学案例》,上面登载的文章所反映的观点、策略、经验教训都来自老师的教学实践,个案丰富、生动、典型、深刻,富有启发性、可操作性强,是老师工作的好参谋,堪称老师的良师益友。只要留心,善于观察思考,每个人都能创作出好的案例。 翻开自己厚厚的教学日记,我总窃窃自喜,就好象珍藏着一个不为世人知晓的宝藏。在独自一人时我愿意像葛朗台一样一遍又一遍地翻阅。我不再为学生埋怨课堂的枯燥而焦躁不安,我不再当着学生的面大光其火,声嘶力竭了,也不用为一节公开课而惴惴不安。每一次困难,每一个问题都成了我教育生涯的支点,它诱导着我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当课改的大潮席卷而来时,教学案例在基础教育领域已经占有了一块天地。它使我—— 一名身处一线的教师在这场变革中掂出了自己的分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