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课程教学>>相关通知>>>>阅览文章

听课反思简述

发表日期:2014/12/7 0:00:00作者:2014/12/7 0:00:00有2014/12/7 0:00:00位读者读过

听课反思简述

江宁区桃红中学  钟明

2014年上半年听课22节,下半年截至127,听课25节。这些课大多是在校内年级教学视导、学科教学视导时听的课。粗略数来,有语文课26节、数学课5节、英语课2节、政治课2节、地理课1节、物理课2节、班会课3节、生物课2节、化学课2节、美术课1节、体育课1节。中学课46节、小学课1节。校外课7节,校内课40节。听课时的情景依稀可见,也有一些印象不深的课在自己的脑海中显得模糊。“为什么要听课?”“听怎样的课?”“听课要听什么?”“听完课后应该做什么?”一系列的问题浮现出来。综合一年来的听课和反思,上级部门和领导对“精细化”、“规划”“品质”“听课”“团队”这些字眼以及由此而引申出来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等方面的新理念、新观点有了一些感受和想法。

一、交流思想,碰撞思维的火花。

 每一节都有亮点。这是每一个听课人都知道的。所以,我在一年中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极力去寻找这一节的“亮点”,找的很辛苦,也乐此不疲,自以为自己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听课者。但仔细想一想,找了这些“亮点”来做什么,是要把它们重新运用到课堂吗?怎么运用呢?每一所学校的校情不同,每一个班的班情也不同,每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不同。照搬来这些“亮点”还能是亮点吗?“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好的东西,挪过来自己用,并不一定就是好东西了。所以,看着这47节听的课,我有着一种失落感。反思一下,应该将自己对这一节的想法和上课的教师好好交流一下,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才真正有助于自己的教学和教育科研,这才是听完了的一节课。如果只是听课——记录,再听课——记录,我想,这只是听课的序曲。

二、交换位置,挪移角色的天地

 想了这一句话。推敲一下,这里的“位置”一是指教师在听课中所处的位置。二应该是指听课教师将自己换位成上课者、课堂学生的“位置”。听着一节课,面对班级的学生,假设几个“如果”:如果我是上课的教师,面对课堂上的问题,我会怎么处理?应该要记录在听课本上。面对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如果我是课堂上的学生,我是否能听得懂、学得到知识?应到要把学生的学习想法记录在听课本上。如果这节课运用到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学生的状况和现在听到、看到的一样吗?这种假想也应该记录到听课本上。所以,细细想来,听完一节课,要记录的东西很多。还有观察不同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观察教师课件设计的有效性;观察学习当堂训练的效果等等。听一节记录那么多,有限的时间怎么够?所以,我想,如果有条件的话,录下所听的这节课的音视频,回来再细细品读,二次听课,感觉效果才真的好。交换教师听课的位置,在教室里听,也录下来听;把自己假想成上课的教师、上课的学生来反思这节课,那么,听的这节课才会有更大的研究空间。就像一本好书一样,粗粗读过来,没有太多的感觉,只有深度阅读才好。正如作家余秋雨先生所说“所有的好作品都有一种特质,就是逼近生命”,一堂好课也是如此。

三、交情达意,提升发展的空间

这里的交情,有交流情感的意思,即听课者与上课者交流情感、上课者与学生的课堂情感交流、听课者之间的情感交流等。也可念着交情(qing,读轻音),意思是人与人互相交往而发生的感情。如他们之间很有交情(见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630页)。一堂好课能够跨越时空,张扬个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师的教育科研不可能“蜗居”在办公室或家里就能够完成。听课活动也是如此,在校内,要有团队意识,在同伴互助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学校教育教学的“痛并快乐”。在校外,要多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多交流,多请教专家。所以,作为教育教学科研的爱好者,不要在象牙塔中去研究,象牙塔中只能研究出“梦幻”,应该出去多陪一陪朋友,围绕在专家的身边。交情才能达“意”,“教育科研”是什么?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教授说,“教育科研就像一处远处的风景,远远看觉得很美,走进了看,就能闻到浓郁的花香。”南京市的语老师常常把自己比作是草根,我想,教育科研就像土壤,草根只有在土壤中才能更为健康的成长,才能开出更具有生命的花朵。

交流思想也好,交换位置也好,交情达意也好,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是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认识到听课的重要性,我们才会更用心去体会教学过程中的尊重与发现、合作与共享,这是更高境界的一种美,也是教育科研爱好者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