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_校本培训>>>>阅览文章

桃红中学校内菜单讲座

发表日期:2015/1/5 12:06:31作者:2015/1/5 12:06:31有2015/1/5 12:06:31位读者读过

                  桃红中学2014年校内菜单讲座统计表

学校

讲座主题

主讲人

本年度校内讲座时间

听讲范围及人数

桃红中学

如何上好一堂新授课

张尤胜

2014.4

55人

桃红中学

听说读写

杨敏

2014.4

55人

桃红中学

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

张尤胜

2014.5

50人

桃红中学

个人课题的结题

穆明顺

2014.5

55人

桃红中学

做好课题研究

杨敏

2014.9

55人

桃红中学

班主任要完成三个转变王劲松

王劲松

2014.9

55人

桃红中学

严与爱共存

胡亮

2014.11

55人

桃红中学

听李老师一节数学课

耿龙荣

2014.11

55人

桃红中学

由“讲题展示研讨”想到的-

胡德明

2014.4

55人

桃红中学

有爱才有教育

钟明

2014.12

55人

桃红中学

教师科学发展观

史利民

2014.12

55人

桃红中学

育人与育己

穆明顺

2014.12

55人

 

 

 

 

桃红中学关于在校内开展“校内菜单”讲座的方案

为进一步浓厚科研学术氛围,优化育人环境,提升科研水平,根据江宁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经研究,决定在我校开展校内菜单讲座。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宗旨

通过活动,进一步加强科研能力建设,拓展教育教学功能,创新教育交流模式,活跃教学气氛,搭建多学科、综合性、开放式的教育教学交流平台,人人参与,深入研讨,广泛交流,共同提高,为广大老师创建一个施展才能、提高创新能力、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舞台,促进我校的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活动主题

发展学生 发展教师  发展学校

三、活动月时间:

201431-1231

四、活动形式及内容安排

讲座内容自选,应突出反映专业发展脉络、前景,内容新、视野宽、高水平,启发大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和专业最新标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

通过讲座,使广大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学会课题撰写方法、论文撰写方法和课题申报技巧,帮助广大教师结合专业发展目标,并根据自身的能力特点积极参与项目建设,提升教师项目研究能力。

 

 

 

 

 

桃红中学教科室

2014.3

 

 

 

江宁区桃红中学开展校内菜单讲座

      根据区教科室教科研工作意见的安排,为更多的教师搭建交流发展的平台,桃红中学积极建设校内菜单库,并在本校开设教师讲坛。桃红中学挑选了10位教师组建了2014年“桃红中学菜单库”,并于4月24日进行了首次讲座,主讲人是杨敏老师,主讲内容是“坚持与投入——班主任工作的经验介绍”,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坚持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小主人;坚持让每一天呈现良好的常规;坚持:让每一次活动都丰富多彩。

      教师们认真聆听了讲座做了笔记。会上,张尤胜副校长也指出,杨老师工作务实,作风踏实,为人诚实,班主任工作井井有条,教师的责任心强,点滴之中透露了教育的真情。张校长也再一次提出希望:希望有更多的老师能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整理成文,申报江宁区的菜单讲座,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014年4月25日

 

 江宁区桃红中学开展校内菜单式讲座

2014年109日,我校邀请了张尤胜副校长给全校老师作校内菜单讲座张校长的讲座题为《有效的课堂》,在讲座中,张校长分析了我们现在的课堂存在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以应试为目的采取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从而导致课堂缺乏活力。张校长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课堂教学方法,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呢?讲座中为我们进行了具体生动的阐述。课堂是动态的,我们的教师要学会用新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讲座时间虽然不长,但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思考地方,相信讲座之后,我们的老师都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尝试做一些改变。

 

 

 

 

 

 

 严与爱共存

                   桃红中学     胡亮

大家好!学校领导要我来和大家做经验交流,真的感到很惭愧!其实在座的老师都是经验丰富的能手。我就来说说我在当班主任工作时的点滴感受吧!

一、严与爱共存

一直以来,我在学生心中都是一个比较严格的老师,因为我一直认为“严是爱,松是害”,所以初入我们班的学生可能因为我的管理太严格而有些不太适应,但这种情况在接下来的相处中会慢慢改变。邵强是我以前代的学生,开学第二天他带早饭到学校吃,被我训的了一顿(因为我对学生有过要求,不能把早饭带到学校吃)。一年后,我们分开了,他在我的QQ空间里留了言:当我现在回想起初一年级和你相处的日子,那可以说是享受。记得一开始的时候,你是那么严厉,我表面看着很乖,但是我的内心却是十分抱怨,我抱怨怎么到1班,怎么还被你教。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是那么的不懂事啊。现在分开了,我又是多么的伤心,此时此刻我心里很不是滋味,眼角已流着泪水,我真的很想你!当我看这留言的时候,心中百般滋味,但更多却是幸福,一种被肯定的幸福,一种在付出后有所收获的幸福。

严要想被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我觉得这严中应该蕴含着爱。班主任爱学生,首先必须尊重学生。不能因为学生成绩的好差、相貌的美丑、经济条件的好差而对学生另眼相看。不管是成绩优秀的,还是后进生,我对他们始终表现出关注和热情,并巧妙地对他们进行奖励和批评。这样同学们就会觉得在这个集体中有温暖、有希望,从而更加热爱这个集体。比如我班的学生葛婉蓉,她是学习困难生,也正因为成绩让她很自自卑,刚进我们班的时候,我在与她交谈的过程中,她始终低着头不看我,声音也很低。后来我不止一次在班里表扬她的字写得认真工整,慢慢地,我看到了她的转变,课堂上她的眼睛始终跟随着我,课后在和她说话的时候,她会很自信的大声说,放学时她会主动和我说再见,虽然她的成绩没什么起色,但我依然会在全班学生面前说:我喜欢她,因为她很努力、很认真。这次搞班级文化建设,她从家里带了一盆开得正旺的菊花,我很高兴她为我们这个集体所做的贡献。

 班主任爱学生不仅要善于用语言表达,而且还要落实到行动上。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与爱护。学生生病,你上去轻轻关心几句,用手摸摸他的额头,这样的小事学生是不会忘记的。李永辉生活在单亲家庭,成绩较差,性格内向,以前我问他三句话,他能回答我一句就很不错了。一次,他因为肚子疼没来上课,晚上我打电话询问了他的情况,电话那头他的声音很低,而且同一句话我问几次他才会回答。第二天我帮他补落下的课,而在这次辅导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并不是一窍不通,所以我就不断的鼓励他,现在他的成绩有了进步,而且和他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有回应。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有了真情,有关爱,我想没有的比这更具有凝聚力的了。 

 

二、细心让学生形成好习惯。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特别细。大至教育教学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班主任还应又一颗纤细如发的心——细心。

   班主任除了要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外,还特别要对那些顽劣孩子更细心的扶持,要发现他们的长处,正面引导,使之克服缺点,不断进步。我班的万中宏,由于他已经读过初一,对于许多知识都已经掌握,在他来说现在的上课没多大的劲,所以每次上课时不但自己没能管住自己,还要影响别人。教育感化他乃当务之急。要让他感到在新的集体中再一次读一年级是一件愉快的事,让他喜欢班级,喜欢这个大家庭。于是我更深地去了解他,了解他的个性与特长,了解他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的精神世界。并让他参与集体的许多活动,如:帮助大家整理课桌椅、为班级打水、帮助学习差的同学……并适时地进行鼓励和表扬,渐渐地他变了,上课能带好头了,下课能为集体做事了,他喜欢上了我们这个大家庭。通过一段时间的耐心帮助和扶持,他进步很快。这件事说明,只要我们坚持耐心扶持,后进生也是能进步的。  

 

三、“孩子气”拉近我与学生间的距离。

    在学生心中,我除了是个严格的老师,同时也是个能够让学生亲近的老师,“严格”和“亲近”好像很难将它们融合在一块,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严格的同时来点“孩子气”。在平时管理学生的过程当中,无论是说笑,还是批评教育,我的言语,我的眼神,包括我的肢体语言,都会让孩子们感觉到,我和他们有点像我有时会放声大笑,笑得真诚让学生没了芥蒂,孩子们说我笑得像个孩子;我有时也会严格指正学生的错误,但在此同时,我的眼神会流露出委屈,偶尔还来点“胡搅蛮缠”,本来因为我的批评有点不高兴的学生,此时的脸会因为我的表现而由阴转晴。这一切,在无形中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

     “春雨润物细无声”,班主任工作是细碎的、无形的,又是长期的。这需要班主任用自信与执着感染学生。作班主任工作,要有一颗爱心,一颗童心和十分耐心,认真负责地对待班级工作。我相信,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我付出的是艰辛,收获的一定是幸福。

                                                    2014.10

 

 

 

 

教师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桃红中学  史 利 民

根据我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体部署,按照要求,认真研读了《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等二本书,聆听了两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辅导报告,通过学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深入研究、不断创新发展、不断提高前进、不断形成共识和凝聚力的一个过程。作为教师,就是要求我们广大教师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和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激情、学习气氛浓烈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环境。就是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真正当好学习实践活动的排头兵,最大限度地凝聚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学习科学发展观,就要深入研究我们要怎样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有着重大的影响。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使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出来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和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我们要随时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应对可能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科学发展观这条正确的理念。不能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一些问题。对于学生的教育我们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无论是优等生还是中等生还是后进生我们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颇,只有让每一个同学都融入到班级的这个大集体中,才能发挥班级乃至学校的整体力量,才能有长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二、科学发展观对于教师来说使站在最前沿的我们传授的就是科学知识。那么我就懂得什么是科学的什么是不科学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时代我们要充分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工作中要关心学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方法。我们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做法。不能一味按照教师自己的意愿来控制学生的一切行为。教师应该最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着,学生才是学习的主题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从学习中找到乐趣。教师应该是导演的角色,学生是演员,只有演员入戏才能把戏演好。学习就是如此,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摒弃其他的坏习惯,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习教学方法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现在社会是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不能满足现状,而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争做教学改革的领导者和示范者。

    四、教育发展,德育先行。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反映了学生的心里特征。教书育人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他们最终要走向社会,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力,思想是最主要的因素。我们要加强知识中渗透德育,要努力成为教学与德育并举的多功能型教师。德育需要教师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还要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成功的教师。才能成为创新型教师。

    五、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很大的位置,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一个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应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及处境思考问题,把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与发展需要摆在第一位。良好的师德在学生和家长心中都是受到十分的钦佩和尊敬的。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接受教育,我们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教师还要有奉献精神,要发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教师这一职业只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那么你就成功了一半。把科学发展观和奉献精神结合在一起,那么就是一个成功的、高尚的、受人尊敬的教师。    

总之,作为教师,通过学习,要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明确努力学习提高的方向,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要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这一难得机遇,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开拓思路,努力推动科学发展观在我校的深入贯彻落实,推进我校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201412

 

 

 

课堂上学生“动”起来

桃红中学  张尤胜

为老师,都希望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却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今天主要就这两个问题来说一下我自己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那如何让学生参与课堂呢? 

  我认为教师要首先具有这些认识:

1.参与是一种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参与不是某一教学环节的“休止符”。在传统的课堂中,往往只有在问题已经解决或已得到某个结论后,学生才能获得参与的机会,以向教师展示他是否掌握了,或是否记住了问题的答案。常见的方式是,教师讲完了某个教学内容后,用提问、组织练习等活动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并根据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判断教学效果。

诚然,利用学生在参与时的表现来检验教学效果,这完全应该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对此,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学生绝大多数的参与机会都只是在结果已经取得后才出现?为什么不创造更多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对问题的探索过程、思维过程?“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教师更重要的教育任务不是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教会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中,不再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摩教师所示范的解题或死记硬背教师提供的答案,相反,他们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与教师一起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检验方案、修正方案、比较不同方案的特点进行选择等一系列真实的过程,从而掌握发现问题、分折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感受也就不再是“教师要我学……”、“教师要教我学……”等消极体验,而是感受到“我要学……”、“我想知道……”。

2.参与的基础不是服从,而是平等、认同在课堂上,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小组讨论时,学生是七嘴八舌抢着发言,大家说得热火胡天,老师时时提醒“小点儿声”、“安静点儿”也不能让讨论得兴趣盎然的学生平静下来,但是,就在这时,教师对他们正讨论的内容提了一个问题,结果课堂马上变得一片寂静,学生表现得与先前判若两人,在老师反复的询问下,也只有寥寥的几只手举起来回应这样的冷场与刚才的热烈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师可能为此困惑、难堪、甚至于认为学生在装聋作哑而气愤不已。气愤也罢,难堪也罢,冷静下来,我们不妨想一想:学生表现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反差?在小组讨论中发言,与回答教师的提问究竟有何差异?稍加思索,我们就会发现,二者最突出的差异是: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发言是自由的、主动的,每个人都可以就自己或小组感兴趣的问题陈述自己的意见、评价他人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回答教师的提问却不是这样的自由、平等。通常,教师在确定提什么问题时,很少考虑学生会提什么问题、学生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学生觉得哪些问题值得研究,这样,教师的提问可能对学生根本就不成其为问题并无条件地听从教师的评价,所以学生的参与不是他们自发的要求,而是对教师的服从。素质教育的课堂要放弃这种被动服从的参与,提倡师生作为群体中平等的成员,课堂教学是整个群体的集体活动,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群体每个成员都对学习内容自由地提出问题、陈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回答他人的问题、评价他人的见解,用自己的视角去丰富群体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为群体解决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由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能够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地选择问题、讨论问题,学生和教师一起探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在平等、认同的基础上真正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当然,这是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调整好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

3.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同步、情感共鸣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是基于对教师的服从,他们只是消极被动地参与,不过是在行动上级教师呼应而已。

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学生参与不只是师生之间在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他们在思维上的同步和情感上的共鸣。如果教师认识的不深入,忽视师生的思维同步和情感共鸣,只看重学生形式上的参与,在课堂上,教师热衷于追求提问的数量,不惜用毫无思考价值的、缺乏质量的问题充斥课堂。长此以往,即使那些原本爱思考的学生也会变得不愿思考,进而退化到不会思考,成为课上的“木偶”,课堂上的提问成为教师操纵、控制这些“木偶”的“拉线”,学生就在这些“拉线”的牵动下,没有感情、没有思考地变成教师的“应声虫”。在这样的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教师提问的声音不绝于耳的情况,我们反而会更感悲哀,为教师、学生积极参与演出,这种教育悲剧而心痛。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木偶”、“应声虫”,当然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促进学生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才是素质教育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及其发展水平,理解并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精心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学生思考的问题,密切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感,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使学生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从而使学生与自己的思维同步、情感共鸣。

 4.参与是沟通,不仅要表达自己,还要倾听他人

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发言,对教师的提问却应者寥寥的原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小组讨论的初衷一般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给更多的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但是,我们在很多课堂上所见的小组讨论却是事与愿违:小组讨论不过是将“教师讲,学生听”翻版为“好学生讲,差生听”,或小组陷于无政府状态,小组内每个学生都在滔滔不绝地讲,甚至还抢着提高嗓门力求盖过别人的声音,课堂上人声嘈杂,却不知所云。这种状况反映出,师生对“参与是沟通,不仅要表达自己,还要倾听他人”还缺乏认识,于是,学生只是醉心于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反馈或意见置若罔闻,结果根本无法沟通。为什么说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上述表现也反映出教师对“参与是沟通”缺乏认识呢?因为学生的这种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教师的模仿,回忆一下我们所熟知的课堂情形:教师有权力要求学生对他(她)的话语认真倾听,但是、又有多少教师能够要求自己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当学生的发言与自己的意见相悖时,能够耐心地听学生陈述自己的意见和理由呢?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到学生的行为中,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不能倾听他人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要改变学生不会参与、不会沟通、不会倾听的现状,关键还在于教师调整自己与学生的交往方式。以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为学生提供既表达自己也倾听他人的双向沟通的示范。

你具有了这些认识,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有意识,有目的的处理好各种问题,使学生能够不自觉的参与课堂。

那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

我认为:摆在第一位的是兴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在这里我只说开端引趣,也就是课堂的导入。上课一开始以兴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如开端引趣的方式有很多:除“故事引趣”外,还有“设疑”、“谜语引趣”、“悬念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必须重视导入时的趣味性。

 其次,要重视小组之间的竞争与评价,做到以评价为保障,建立小组合作竞争机制。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评价机制运用得当,能够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产生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效果。在实验探索中,我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引导学生把个人之间的竞争提升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既关注鼓励个人竞争,更关注小组合作情况。具体的评价方法是:

1、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具体的评价

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在评价中互补,在评价中提高。我在班上设立了最佳交流奖、最佳听众奖、最佳记录员奖、最佳创新奖、最佳合作奖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的老师可能有疑问,设这么多奖项,会耽误学生很多时间,在这里,也并不是每节课都这样,而是有针对性的有几样。

2、对学生研讨、交流的即时评价

即时评价作得及时准确,能够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对各小组的表现互相评价

小组间的互评可以让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可以让他们看到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指出哪个小组解题思路最清晰、最易懂;哪一组最团结协作;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配合最默契;哪一组最守纪律等。自己小组与他们相比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对别人的成绩做到心服口服,对自己也是一个促进。

当然在评价中也要注意这几个问题:

1、要持之以恒,避免虎头蛇尾。不要今天搞了,明天就放下了,这学期搞了,下学期就不提了。要坚持经常,要成为课堂管理常态化的必要组成部分。

2、要客观公正,避免奖罚不明。获取观察信息一定要准确,奖罚标准也要全班一致,评价的结果要让所有学生认可。

3、要及时反馈,避免时过境迁。学生的努力得到了及时的、积极的评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继续努力的积极性。当学生的热情已经消失再去表扬、鼓励,就显得很苍白,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评价的信息反馈必须及时。总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这样学生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最后,还要注意上课的方式和课堂环节的设计。上课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融入课堂,不要单纯的站在讲台上,而是多数时间要站在学生中间,和学生融为一体。只有讲解时,去讲台板演。至于课堂环节的设计,我认为应该是不拘一格,不去单纯的套用某一模式,而是灵活多变使学生喜欢和接受,把课堂这个老师和学生的舞台,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办的有声有色,让学生喜欢这一节课,喜欢这个学科,喜欢这个老师的课。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提高了,时间长了,课堂的气氛就高了,学生的成绩也就提高了。

 

 

青年班主任要完成“三个转变”

王劲松

当前,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年轻班主任占了绝大多数,他们毕业于正规的师范院校,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加之与学生之间年龄差距小,不存在观念上的隔阂,因而备受学生欢迎,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正日趋形成。但不可否认,由于青年教师踏上教育岗位时间短,实践经验不足,因而在实现由“学生”向“教师”过渡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适。为此,青年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完成以下三个转变。

一、变“靠”为“放”,强化学生自我管理
  刚走上教育岗位的青年教师胸怀大志,往往将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投注在学生身上,早出晚归地“靠”在班级里,检查学生自学、纪律、卫生、锻炼情况,甚至有的班主任还要负责教室每天的开门、锁门。这对于形成并巩固良好的班风,固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用发展的眼光看,却存在着明显的弊端。“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语)我们的学生将来所要面对的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这一时代需要他们自己去努力、去拼搏。记得有一幅漫画,题目为《抱》,意思是说家长把孩子从小学抱到大学,以致孩子四肢失去了正常的生理机能。如果班主任一味地“靠”下去,一味地“不放心”下去,与这样的家长又有何异呢?所以我们应变“靠”为“放”,让学生自己去“练飞”。
  有位班主任为培养班干部,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曾创立了“三步到位法”——第一步:以指导为主,面对面教给他们工作方法。第二步:边工作边指导,以干部为主,班主任充当参谋。第三步:把工作担子压给班干部,班主任帮助总结经验加以提高。这样不仅使班主任从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以充沛的精力投入教学中,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本领。

二、变“压”为“爱”,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年轻教师有责任感,上进心强,而又血气方刚,易感情用事,当他们的讲课被学生的违纪行为打断时,当他们辛勤的劳动得不到学生承认、付出了一腔热血得不到学生的回报时,往往会大动肝火,轻则严厉训斥,重则将学生赶出教室。这种做法不仅会使教学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势必会加剧师生感情的对立,而师生感情的对立又成了违纪事件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教育效果则可想而知。
  年轻教师在处理这样的事件时,要善于控制自己,力戒简单粗暴;要将绵绵的爱,注入学生的心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情感化学生,用爱心塑造美好心灵。下面这件事可以使我们受到启发:室外下着雨,放学铃响了,年轻的老师还在检查作业。这时她猛然发现一张纸条:“×××(呼老师其名)你这个大坏蛋,你耽误我回家了,我与你势不两立!!!”据这位老师说:面对纸条上这醒目的几个叹号,当时她的肺都要气炸了。但学生毕竟是孩子,他们才十四五岁,明辨是非的能力差,这“势不两立”只不过是一种幼稚的表现罢了。她没有大加指责,而是为自己的“拖堂”向同学们道歉,并将自己的雨伞借给了这位写字条的学生。这位学生被老师的行为感动了,眼含热泪向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道了歉。这位老师凭自己的爱心,赢得了学生的理解和信任。

三、变“冷”为“热”,树立教师的崇高威信
  青年教师面对学生可能有这样的感觉:他们怕我吗?我必须严厉点,要镇住他们。于是就想用严厉的面孔、严厉的批评、严厉的惩罚来使学生折服。殊不知这种“冷面”的管束方法,反而会促发一些学生玩两面派,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
  威信包含两层含义:威,权威;信,信任。教师既要使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具有权威性、号召力,又要使学生信任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威信。威信不是靠严厉的冷面孔、生硬的批评所能树立的。
  教师要树立自己的威信,首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对学生满腔热忱、公平对待,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要冷静处理,而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大加训斥,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其次,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丰富班级的各种活动,唯有那些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教师,才会使学生获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才能赢得学生的钦佩和倾心;唯有那些视学生为朋友,同学生“热”成一片,“参加活动像朋友,交流思想似知音”的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喜欢和信任。另外,要注意自身的表率作用。不仅要在思想品德上成为学生的楷模,而且在言谈举止等各方面也要保持良好的风度,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青年教师是教育腾飞的希望,是跨世纪人才培养的骨干力量,要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就要努力完成以上三个转变,并在班级管理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创造出新的经验。                            2014年9月

 

 

 

 

如何上一堂好课

桃红中学   张尤胜

一、一堂好课有哪些特征?
  一堂好课有哪些特征?或者说一堂课符合哪些标准才能算是好课?许多教师、专家的意见都很值得我们思考。
  数学教学专家邱学华归纳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是三个字:趣,实,活。
  语文特级教师袁浩归纳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四个字:新,实,活,乐。
  特级教师靳家彦提出“好课”的十条标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以生为本,流程科学,注重内化,体现沟通,启迪创造,媒体得当,讲究实效,多元评价。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提出“五个实”: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郑金洲教授将“好课”的标准概括为“十个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策略的综合化、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崔允教授把“好课”标准归纳为十二字: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文先生提出评价“好课”的五项标准:学习内容要适切,学习环境应力求宽松,学习形式应多样,学习组织过程要科学,学习活动评价应有较强的包容性。
  上面的各家观点提示我们:在“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上,用不同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答案就会有所不同,这也正是“好课”问题常说常新的原因。不过,我们也能从各家观点中得出一些具有共性的认识:
  1.“好课”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确切地说,“好课”虽然有丰富的内涵,但并不是一个规范性概念,它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状态及成效的一种描述。
  2.“好课”是一种价值判断。评价主体对某一堂课好差程度作出的判断,是一种价值判断。由于评价主体的背景、观念、经历、价值观等存在差异,所以对同一堂课会做出不同的评价。一堂课仿佛一面多棱镜,因观赏者的不同、评价角度的不同,评价结果会呈现出千姿百态,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3.“好课”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观念的更新和教育自身的发展,对“好课”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好课”的话题虽老,但相关的讨论却从未停止,因为“好课”的概念是开放的,“好课”的标准是不断发展的,并没有一个终极性的“定论”。
二、可以从哪些角度衡量一堂“好课”?
  文献研究表明,有关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主要有两种策略:一种是课堂教学要素分割策略。它是依据课堂教学的主要要素,把其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几个部分,然后将每个部分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子项目;另一种是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策略。它是依据课堂教学中人的具体行为来进行分类,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具体评价项目依据三种行为而展开。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好课”的标准。这样,对“好课”的理解或许会更加全面。
  1.从“原点”出发去思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评价课堂教学必须观察学生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的组织活动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后,只有把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情况下,评价教师的活动才对评价课堂质量有意义。
2.从新旧评价观的比较去思考: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观与传统评价观有何不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评价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特别要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所以评价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评价学的行为和教的行为。
  3.从逆向去思考: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差课”?“好”与“差”是相对的,我们不妨通过分析“差课”的特征,来把握“好课”的标准。例如,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课不是好课,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标的课不是好课,学生学习愿望没有被激发的课不是好课,如此等等。
  4.从对事物走向的把握中去思考:课堂教学评价有哪些发展趋势?有关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实践在差异中又有共性,这种共性反映出评课标准的发展趋势是: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单一目标转向关注多维目标,从关注“有效教学”结果的达成到同时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表现,从关注静态性到关注生成性,从关注教学效果转向追求效果与效率的统一。这些趋势是我们思考评课指标的重要参考。
三、一堂好课有哪些特性?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好课往往会有一些基本的特性。在课程改革日趋深入的今天,一堂好课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这是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最高要求。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主体性、有效性、生成性、互动性和反思性是当前一堂“好课”所应具有的重要特性。 
  1.主体性。以往课堂教学的突出毛病是学生在教师指定的轨道中运行,按教师制定的活动节律被动地学习。如果学生在课堂里没有学习欲望,完全被老师牵引着被动地学习,思维不活跃,怎么会学得好呢?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如果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既无广度也无深度,那这堂课也很难算是好课。“好课”一定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2.有效性。“有效”就是学生上课以后有实际收获。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并且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同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达成状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尽可能全的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让优等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
3.生成性。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如果教师完全不顾课堂的现场情况,一味地执行自己的教案,这样的课实则是教案剧。“好课”不仅需要教师有充分的预设,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过程及进度,与学生共同

 

 

听李林娟老师的一节数学课

江宁区桃红中学     耿龙荣

10月23日下午,学校和陶吴小学共同开展中小学衔接的课题研究工作,作为课题组的工作人员之一,我有幸聆听了李林娟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李老师工作刚满四年,但成绩斐然。本节课的课题是《倒数的认识》,从她的整个授课过程中,让我看到的是她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近乎虔诚的精致追求,实在想不出这样一节精彩的数学课堂出自一位工作不久的年青教师之手,精心的构思和完美的展示,给所有参加听课老师一种“震撼”的感觉。这节课听下来,对我启发很大。

(1)教学的设计与结构。

本节课从头至尾都在围绕中心目标,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数互为倒数”。而进行展开。本课从“找朋友”开始引入倒数概念中对“相互”认识。通过例题展示:下面哪几个数的乘积是1?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概念中的关键词:“乘积”、“两数”、“互为”。接下来要求学生找出8/3的倒数,再找出5/4,3/5的倒数,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找出倒数的简单方法是:将分子分母互换位置。为了巩固强化对这一方法的认识,通过一组习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练习。

常见分数的倒数讨论告一段落后,开始讨论其他形式数的倒数。投影问题:求5的倒数。先让学生思考,发言怎么去求。然后归纳方法:可以先将5写成“5/1”,然后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再通过一组练习强化整数倒数的求法。训练完毕,通过问题 “0有倒数吗?”进行深化,由学生思考,分析,老师归纳小结。

到此,概念的延伸还没有结束。通过一组判断题呈现,进一步巩固先前已获得的概念,强化“乘积”、“两数”、“互为”概念。出现新的冲突,判断:“因为0.25×4=1,所以0.25是4的倒数,4是0.25的倒数”对吗?此时学生进入沉思,开始反复体味倒数的概念。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后,归纳“两数”可以为分数、整数(0除外)、小数。通过导学案中的例题进一步加强巩固学生对倒数的求解,老师在此过程中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然后投影反馈,进行点评。

结课时,以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由学生发言归纳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最后,以字母代替数“b/a×(  )/(   )=1,b/(   ) ×(   )/b=1”,拓展提升学生对倒数认识。

本节课的设计以问题的提出为起点,以问题的解决为落点,可以大致勾勒出思维进展的过程:“什么是倒数?→分数的倒数→整数的倒数→0有倒数吗?→小数可以是倒数吗?”。对这样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逐步使学生形成对倒数概念完整而充分的认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讨论,提问,练习等,给学生以引导和训练,达到夯实运算能力的目的。

(2)教学的准备和展示。

走进课堂,李老师便调试投影仪及视频展示台的效果,达到切换即可使用的目的。这样可以有效的节约课堂时间。然后交待学生纪律要求,发放导学案等,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整个课堂的展示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李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板书规范工整,普通话流利自然,语言表达、表情和神态充满亲和力。

课堂中所使用的例题,练习,经过了精心的挑选,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对“倒数”概念认识中可能出现的障碍,于朴实平常中暗藏知识的冲突,设计好“倒数”概念发展的思维阶梯,为课堂的深入,概念的深化埋好伏笔。

整节课从开始到结束,如同行云流水,亲切自然,但确又突出了数学概念的生成性,理科思维的严密性。

(3)学生的调动与控制。

课堂教学的最终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只能是教师的“独角戏”。本节课中,李老师设计了不同的活动形式来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参与,主要包括聆听、思考、讨论、问答、训练等。问题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调动和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我们看到,问题抛出,学生踊跃举手,以及他们回答问题时急速而结巴的表现,都真实而生动的反映了孩子们想表达观点的急切心情。在一举一动,一问一答中,老师和学生水乳交融,充分互动。

学生既要“调动”,但又不能“乱动”,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学生在李老师的管理之下,训练有素。当别人获得成功时,学生共同给予的是赞赏的手势动作;当别人有出色的表现时,给予的是掌声的鼓励;当纪律有所松懈时,老师及时纠正,所有同学动作划一,端坐整齐。同时,老师在黑板上特意做了一个表格,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在这里,纪律反倒成为次要解决的问题,而是更加促进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优秀品德的培养。

(4)概念的突破与升华。

一步步的生成概念,而不是灌输概念,是本节课最大的成功与特色。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解决一个问题,又出现一个新的认知冲突,问题如同一个个思维的山峰:“什么是倒数?→分数的倒数→整数的倒数→0有倒数吗?→小数可以是倒数吗?”克服一个困难,学生对“倒数”概念的认识便愈深一层,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在不断向前推进。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思考、讨论、聆听、训练等,加深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完整认识。课堂活动形式多样而有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解题技能、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的自然而严密的特性潜移默化的感染了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的是,数学课不是沉重枯燥的课业负担,而是数学思维在课堂中生长的乐趣。

李老师必然是一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期待李老师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有更加卓越的表现。

2014.10

 

听 说 读 写

桃红中学  杨敏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我想来想去,总觉得没有什么好说的,“班班”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初三班主任诉个苦:这届学生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学习习惯真是让人不省心。估计这话也说到我们任课老师的心坎里了。言归正传,其实每位班主任的工作都是与各任课老师的辛苦努力密切相关的。至于要说到班级管理,我仔细想了想,就套用语文学科上的术语——“听”“说”“读”“写”,也就是在班级管理上多“听一听”多“说一说”,多“读一读”,多“写一写”想法做法如有雷同,纯属与各位英雄所见略同

一、多“听”

     这里的“听”当然是多角度、多方面的。要听一听任课老师关于学生在习惯、纪律、学习等方面的意见或建议;要听一听学生的意见,班级管理仅依靠教师的力量还不够,信任习惯较好并且有威信的敢于并善于管理的学生,借助他们的力量管理其他学生;要听一听其他三位优秀班主任的意见,借鉴他们的管理办法;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听一听家长的意见。“听”过了,多想一想,将听来的意见和建议加以分析,找到适合自己班级管理的一些策略。

二、多“说”

    班主任的“说”是一门艺术,多“说”就是与学生坦诚相待,以理服人。如果我说的话太刻薄、不得体,不仅会刺痛学生的心,让学生感到委屈和羞愧,还会大大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厌恶,甚至敌意。因此在工作中,学生做事前,一是要说清为什么。哪怕是一些小事有时尝试用轻松幽默的话让学生乐于接受我的要求;二是惩罚要说在前头,至少可以对大部分学生起到警示作用。此外我有一个习惯,会给学生讲一些励志故事,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与社会、与时代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感恩,增强责任感,从而催生积极上进的内驱力。

三、多“读”

“读”是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读懂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班主任要会察言观色。早晨到班后,和每个学生对视一遍,对当时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及时瞪一眼作个提醒。同时也观察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状况,身体不好的,要及时询问,并根据实际情况通知家长。如果一连几天发现学生精神不振,如果不是身体问题就应关心学生是不是学习或家庭遇到什么困难。

当然,“读”有“看”的意思。多到班级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学生在班级中的状况。班级出现问题在所难免,但不同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事件的态度,情绪变化也会反映学生的心理及认错态度,只有细心地抓住学生的心理触动点,“读”懂学生的言与行,才有可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四、多“写”

这里的“写”是指将我的一些想法、思想真正“写”进学生的心中。写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在作文批改中不忘适时写上对学生的引导与鼓励;在与家长短信沟通时写上其孩子的特点及努力的方向,从而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我的手机里保存着与特殊留守学生张木子的短信约定、与逃跑学生钱鹏的家长的沟通信息、与问题特别多的学生梅书赟的家长联系信息等等。

我努力了解、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切实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就可以得到学生的情感上的认同,自然就可以慢慢接受并服从我的管理。

 “写”的过程中需要耐心。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表达,耐心地与学生沟通,耐心地调整学生紧张的学习心理。当然,将我的一些想法、思想真正“写”进学生的心中是不容易的。后进生的转化只靠班主任一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多和任课教师、家长沟通很必要,和任课老师、家长交流也是全面了解学生的一种方法。发现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及时与他们谈话、沟通,把一些事情遏制在萌芽状态。

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密不可分,也是学生学习语文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我想作为班主任多“听一听”多“说一说”,多“读一读”,多“写一写”,那么班主任工作才会顺利而平稳。以上就是我个人不成熟的想法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杨敏

                                         20144

 

 

 

由“讲题展示研讨”想到的------

桃红中学   胡德明

    4月7日,我校在三楼会议室开展了数理化三门任教老师的讲题研讨活动。我有幸参与了研讨的全过程,虽是第一次,但感觉耳目一新、收获颇多。整个活动流程:提前抽签选题(同学科题目不同),限时准备,限时讲完,赛后点评、汇总。我觉得这样的比赛对提高我们理科教师的教学技能、讲题水平很有帮助。

    通过聆听几位教师的讲题展示,感觉我们的理科老师讲题水平整体较高。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精彩片断不时被抓拍。但静下来反思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遗憾,教师分析问题的功夫还有待于锻炼、加强。主要表现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详略问题。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有的教师把握得不好,不该讲的讲了,占用了时间,该讲的由于时间限制又没有时间来充分地讲解,也就是详和略的问题没有处理好。

    二是思路问题。该讲的东西,应如何讲,思考得不够,准备不充分,出现“卡壳”。有些内容教师也认识到了该讲,可讲得层次不清,重点不突出,让听者感到不清晰。

    三是语言问题。有的教师教学语言平实,没有必要的停顿,缺乏激情,不能激趣,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课堂疲惫,更谈不上给听者带来惊叹、惊喜和深刻的印象。还有的老师的课堂语言随意,想说什么说什么,用比较随意的语言来解释严谨的学科知识,长此以往会严重阻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四是思维问题。有的教师不善于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简单地从心中的答案入手,学生最希望听到的“如何想的”没有得到充分展示,还有一些规律性、结论性的问题,教师没有明确的表达。

    五是板书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种是没有板书;一种是板书随意,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最好黑板上呈现的内容没有条理,没有章法,还有的老师书写不规范,字迹比较潦草。

针对这些问题,我想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以学生眼光看待问题。首先要“备学生”,对所教学生的学情有一个基本的把握,然后明白哪些问题可以重点讲,哪些问题可以省略讲,甚至不讲。其次要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把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估计充分,要讲的东西有一个基本的预见,在课堂上可以灵活处理。三是所选问题的难度应以学生的水平来判断,而不是教师自己的主观决定。

    第二、把审题作为讲解重点。出示一个问题后,首先是对题意的理解,抓住一些关键词,对题目所给的条件的用途有一个适当的引导,也就是把条件“向前走一步或几步”引出相关的知识,然后再“顺藤摸瓜”逐步解决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也就是说教师要把解题的切入点和思维的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当看到问题后如何思考的方法。

    第三、时常留点悬念给学生。教师在讲的过程中,切不可包办代替,每到关键处,紧要处,留下悬念,给学生“想”的时间和机会,有时还可以利用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 “错误资源”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时当学生怎么也想不出来的时候,教师的一语就会道破天机,让学生们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第四、时刻留意自己的语言。讲题表面上看是教给学生的解题方法,其实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过程,这种互动,语言艺术是很关键的,我们不可小视。

    第五、精心设计自己的板书。把每一次的板书作为备课的必不可少的一项,提前设计好。这里面包括整体布局、字体大小、彩色笔地使用等等。

    反观我们周围的教师,不时听到这样的感慨,“我和某某的教学设计,所用的问题,教学试题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学生的成绩会有差距呢?”究其原因不得而知。我想这样的系列活动以后还可以多开展,不仅让这样的教师逐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还可以帮助我们的教师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进一步促进教师加强讲题理论素养,学会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 

                                                2014.4

 

 

 

有爱才有教育

 明

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使我进一步了解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同时也感责任的重大。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本阶段学习的心得:教师要具有无限的爱生之心

  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能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个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情感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我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政治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职业学校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如果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教学的灵魂。教师在授课中的情感以及伴随而发的语言,不仅能激活学生听课的情绪,而且能增强说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对待学生要温和、微笑、多赞扬

  微笑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热忱、关心和爱护,是“爱”的一种表现。实践也证明,教师的微笑,能取得多方面的教育效应,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说,凡是教师寄予希望的学生,感爱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他们就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和对待自己,但如果被教师冷淡或厌恶的学生,则势必走向反面。要以情动心,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

  俗话说:情通才能理达,情不通则理不达。如果教师不讲情,就会把课讲得干干巴巴,枯燥无味,影响教学效果。一位心理学家说,青少年的心灵像一架多弦琴,其中有一根弦是和音,只要找到它弹一下,就会使其它弦一起振动,发生共鸣,协奏起来产生美妙的音乐。如果教师能用真情拨动这根弦,使它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教学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讲实话、真话、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不知不觉地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生动深刻的思想教育。

  一切为了学生,我认为要做好学生的服务,主要是帮助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必须转变学习观念,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开放教育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和多种形式的教学组织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多种学习支持服务。只有围绕“以学为中心”,才会千方百计寻找资源,一心一意提供服务,把搞好对学生服务变为我们的自觉行动,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所求所需都能得到较好的满足。对学生的支持服务不只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门课程、某一个时期,而是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纵横交错的支持服务体系。

  老师的信息素质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性。随着以微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以及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设施开展教学。这种教学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中国加入WTO后,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性人才参加国际竞争。同时,信息社会呼唤信息人才,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的能力、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要求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这些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直接由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高低来决定。

  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以上是本人在本次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在今后的教学及管理工作中不断落实,力争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爱中实施教育,把一切为了学生。

 

2014.12

 

 

育 人 与 育 己

桃红中学      穆明顺

这两天教学《敬业与乐业》。在跟学生一起品味语言文字,一起品读梁启超先生慷慨激昂的演讲词时,我不断地变换着角色,一会儿我是引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语文老师;一会儿,我又情不自禁把自己想象成坐在台下聆听演讲的一个听众。

学生的业,自然是学习;老师的业,则是坚守心灵的家园,开垦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生机盎然的教育田园。感受梁启超先生殷切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生活的情怀的时候,我也不断地给自己的心灵除尘。

记得若干年前参加一个培训,一位主持人,也许自认为是行政权威或学术权威,即兴提问一位老师:要不要向某某(事迹材料中的人物)学习?这位被点名的老师不卑不亢地站起来朗声答道:“要学习,我要学习,你也要学习!”这句话,被我认为是最经典的回答,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作为教师,一个语文教师,经常会对学生恳切教导,谆谆告诫,要爱学习,爱劳动,爱语言文字,可是扪心自问,我自己做到敬业和乐业了吗?

梁启超的文字,经由阅读缓缓烛照我的精神,让我又一次叩问自己的心灵。

读这些文字,我想到了自己,曾经也为无可奈何地走入这个行业而痛苦彷徨,甚至一度想离开这个岗位。然而,正如梁启超所言,“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大概人都喜欢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认为自己是千里马不遇伯乐,天生我才却不遇明主。

读了梁启超先生的话,我开始审视并尝试真正“认识自己”。

开始的工作,我对教育并无感情,就谈不上“敬业”与“乐业”了。而今,我已在这个岗位上走过了二十多年,身边的人流水般变换着角色,而我所处的环境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惟一不变的是,我与教育岗位经历了一个不寻常的“先结婚后恋爱”的过程。

从最初的懵懵懂懂遵从父母之命的极不情愿,到现在的爱上她,既有鲜花与掌声,也充满坎坷与激荡。从小学到中学,从数学到语文,从管理岗位到普通教师,从苏北到苏南,从农村到城市,从一般学校到名校,从民办到公办——我几乎走过任何类型的学校,承担过学校里不同岗位的工作。在不停的奔波中,路边的景色尽收眼底,我渐渐看淡来来往往起起落落。回归到语文教师的岗位上,我体味到语言文字的温暖馨香,感觉到自己的脚踏踏实实地落在大地之上。

我常对自己说,工作也像恋爱一样,不爱她,就请离开她。我时常告诫自己,对学生和教育工作,不要发泄种种牢骚和不满。也许,学生、社会、大环境没有我想象的如意和诗意,但这是我自己缺乏应有的认知,而不是社会的问题,因为社会不是真空,有时“乱花渐欲迷人眼”,有时“晴空一鹤排云上”,有时“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有时“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我们可以追寻“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境界。

我也知道,学生都是未长成的人——如若学生生来完美,教育就失去了很多令人着迷的魅力,没有了跌宕起伏的挑战,没有了峰回路转的智力游戏,甚至,没有了不可预知的未来的种种美妙憧憬——未来的魅力就在于此。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地方。

梁启超说得好:“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况且,社会不可能为我而改变,教师也不可能选择学生,惟一要改变的只是我的心态。时常看到其他教师对学生的不满、对同事的不满、对环境的不满,以前我总冲动地规劝别人,但我现在更理解和体谅的是,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

我不想去改变别人,就反躬自省:自己的工作做得怎么样?坦率地说,我刚开始工作时,还没真正地入门,课还不会上,班级还不会管理,面对一群生龙活虎的学生,聪明可爱的,调皮捣蛋的,冥顽不化的,举一不能反三的,我也会牢骚满腹,自怨自艾。至今,我最后悔的是,我入行才几天的时间,就“挖掘”了很多所谓的“不好学生”,在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以贴标签的形式认定过几位同学的“朽木不可雕”。回想起来,那是我对职业没有准确的定位,也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现在,每当遇到一个暂时不能学好的学生,我不是先责问孩子和家长,而是选择了首先要问问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我的工作是不是已经尽善尽美无可挑剔。

梁启超认为,所谓“敬业”,就是忠实二字,也就是朱子所说的“主一无适便是敬”,他自己也解释为“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他借用《庄子》中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这个甚嚣尘上泥沙俱下的世界,充满了种种诱惑与精彩,但是,这些是不是都适合我,需要仔细考量。这山望着那山高,见异思迁,左顾右盼,最终往往患得患失。流年倘若安然过,年华未逝犹彷徨。在犹豫与徘徊中,销了颜色,褪了芬芳,望尽天涯路,魂断肠,却不知梦在何方。

我对自己说,世上或有其他工作可以敷衍了事,惟有教育工作马虎不得。在我们的手中,天使和魔鬼都可能产生。人是要有一种责任意识的,你可以不伟大和崇高,但从事教育工作绝对不能不守住底线,因为这里关系到几十上百个孩子的明天。梁启超的“敬业”,就是对责任心的最佳注解。

我还要对自己说,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大师固然值得敬佩,但真正扛起脊梁的,不是几个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而是无数个普普通通的教师来铸就这个伟大基业的。这些默默无闻者,也许没有论文发表,没有课题研究,没有学术讲坛,甚至连一次校外的公开课都没有机会出头露面,但这些老师默默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每天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话,为落后学生补习,输送着合格乃至优秀的毕业生——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教育工作,往往不是在办公室里抄写备课笔记,不是在网络上聊天消磨时光,不是在各种论文评比中拼凑虚构,不是在所谓的课题研究中自欺欺人,不是天南海北地飞来飞去,不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不是像娱乐明星一样到处出镜走秀,而是要把这些貌似琐碎之事一件件落到实处。

奢望教育离开实际,拎起头发把自己挂在空中的人,不是真爱教育。教育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是只有诗意的描述,绝对离不开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贴着地面行走。

人要有敬畏之心。于教师而言,教育是值得敬畏的。敬之乐之,正如孔子自述生平时所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也如梁启超先生所云:“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借用梁启超的结束语: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