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桃红中学书法社团辅导教材
发表日期:2014/4/12 0:00:00作者:2014/4/12 0:00:00有2014/4/12 0:00:00位读者读过
江宁区桃红中学书法教学校本教材
江宁区桃红中学书法社团辅导教材
目 录
第一课:书法作品欣赏——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第二课:楷书基本笔画——点的写法
第三课:楷书基本笔画——横的写法
第四课:楷书基本笔画——竖的写法
第五课:楷书基本笔画——折的写法
第六课:楷书基本笔画——撇的写法
第七课:楷书基本笔画——捺的写法
第八课:楷书基本笔画——提的写法
第九课:楷书基本笔画——钩的写法
第十课:楷书独体字结字规律
第十一课:楷书独体字结字规律
第十二课:楷书合体字结字规律——上下结构
第十三课:楷书合体字结字规律——左右结构
第十四课:楷书合体字结字规律——半包围结构
第十五课:楷书合体字结字规律——包围结构
第十六课:楷书作品章法与创作
第一课:书法作品欣赏——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中国的汉字与其它民族的文字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不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汉字是在人们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汉字的产生,书法艺术也同时产生。因此,书法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为了彼此之间进行书面语言的交流,书法就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媒介,它本能地具有文字书写的实用价值。同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色彩斑斓的精神生活的调节,要有美的艺术享受,而书法艺术凭藉其曲奇变化的线条、深邃幽雅的意韵,给人们以情感的享受和理念上的思索,所以,它又必然地具有审美的艺术价值。书法艺术在人们日常生活这个特殊的“平台”上,实现着实用和艺术两种价值。
书法艺术所具有的实用和艺术这两种价值,构成了书法艺术本身的两重特性。这两种特性,集中的反映了书法艺术的主要功能。所谓实用性,是指它的简单功能;所谓艺术性,是指它的复杂功能。前者偏重于从书法表现的对象——文字书写的意义上去分析;后者,主要从书法表现的艺术技巧和效果——点画、结构、章法、意韵、气势、格调等去探究。所有的文字书写,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实用性,但不是任何的文字书写,都能具有艺术性。时常有些人误认为,只要操起毛笔,蘸着墨汁,在纸上书写,就是在搞书法艺术了,甚至有的把书法家当做“文抄公”,这实际上是对书法艺术本身具有的两重特性理解不清,把实用性和艺术性混为一谈了。
在中国古代,“书”就兼有文字和书法两种含义。据许慎《说文解字》记载:“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又书有六体,《前汉艺文志》释:“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_篆、虫书。”“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这里的“书”,即文字的意思。“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这里的“书”,是书法的意思。文字,是书法赖以表现的对象。由于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因此其本身为书写的规范化、艺术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单纯的文字书写,这只体现了书法作为传递书面语言的实用功能,而谙熟于书道,循技法而使之,抒情意而达之,才可能使书法得到艺术上的提升,体现其艺术功能。
书法艺术的两重性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互相依托、相辅相承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艺术性是实用性的发展。艺术的美总是由实用逐渐过渡和发展而来的。普列汉诺夫曾说:“那些为原始民族用来做装饰品的东西,最初被认为是有用的,或者是一种表明了这些装饰品的所有者拥有一些对于部落有益的品质的标记,只是后来才开始显得美丽的。使用价值是先于审美价值的。”根据史料记载,中国的书法艺术区别于文字书写,开始成为自觉和成熟的独立艺术,是春秋末期。郭沫若说:“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秋末期开始的。这是文字向书法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至于书法艺术真正臻于自觉和成熟,那是在汉、魏、晋时代。其显著的标志是,书体不断更新,书写不断规范,理论逐渐完善,书家大批涌现。由此看来,实用进化为美,实用统一于美,这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强调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这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书写被替代,书法的实用性逐渐削弱艺术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具有它的特殊意义。进一步体现了书法艺术由实用进化为美,实用统一于美的必然发展趋势,消除视书法艺术简单化的偏见,对致力于书法学习的爱好者来说具有启示作用,要求学书者不能浅尝辄止,把学习书法艺术的脚步只停留在实用的台阶上,必须在研习传统法则上狠下功夫,博采众长,精益求精,努力攀登书法艺术的高峰。
第二课:楷书基本笔画——点的写法
中国艺术自古以来都爱讲求“神韵”,重精神感受,不是很直观,所以比喻就多,让人根据“视觉经验”去感受,去理解书法。下面罗列出基本点画的笔法之美,书写出来的笔画贵在得势、得意、有情趣、有内涵。参见蔡邕《九势》、卫夫人《笔阵图》和“永字八法”精解。
楷书概述:中国书法的书体(篆、隶、草、楷、行)演变,至汉末已基本结束。从三国时期的钟繇楷书看出,楷书已经基本定型,而西晋的王羲之的楷书技巧已经很完备了。从汉末以后,书法艺术的发展已经以书法流派、书法风格变化为主要特征,产生了一批个性风格鲜明的著名书家。
楷书是书法五体中使用广,实用性强的书体,它具有独特的审美意味。楷书与其他书体,特别是与行书、草书有密切关系。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由汉代隶书演变而来。楷书的特征:成熟楷书的楷书与隶书有很大区别,楷书字形极为方整,尤其典型的标志是在点画形态上。楷书横画改隶书之波挑为顿笔回收,出现了钩、折等笔画,点、捺、撇等也异于隶书,成熟的楷书的点画,即如“永”字八法中所表现的形态。典型的楷书的结字也变隶书的扁为长,楷书的章法变隶书的字距宽,行距小为字距小,行距宽。
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苏轼说“书法备于楷书,溢而为行草”。宋襄《论书》云:古之善书着,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法。青少年学书法第一要做到“法”的继承,将楷书写定。第二就是要做到“静”,学习楷书的宁静、恬淡、严谨、平和的特点,养成良好的大师般的心境。做学问,攻书法,做人都需要宁静恬淡的心态。
“点”画之美:点如高峰坠石。永字八法中称“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一“点”就是一“点”,怎么就像“高峰坠石”呢?中国书法理论家有一个非常到位的词“势”。虽然是写一“点”,但要表达出“点势”,这个“点势”的具体表现为“摇摇欲坠”,或者“势大力沉”,或者“磕磕然实如崩”。有“势”就有运动,有运动才不“死”,不死才活,“活”才有神采,才成艺术。所以简单的一点也要写的有形态之美,又有动态之美。“点”在永字八法中称“侧”。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书写举例:
第三课:楷书基本笔画——横的写法
本讲重点:1、理解书法点画的审美要求。
2、了解基本笔法和楷书基本笔画的书写动作要领。
3、练习书写出的雄浑有力、意味深长点画。
一、笔法精要——什么样的笔法为美?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赵孟頫(释义:就是说汉字的结体是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但是用笔是从来不会改变的。)
古人在书写实践中不断的发现、提炼、总结出具有美感的线条书写的方法,这种高质量的线条融入了哲学意义与运动内涵,融入了生命趣味与自然美感,运用特定的运笔方法书写独特美感的线条,千百年来被尊为评价书法美的准则之一——笔法美,代代相传,千古不易。即中国历朝历代的书家们对于这种线条的锤炼也是从未间断,追求线条上的艺术美感虽然永无止境,但线条艺术性上追求和精神一代一代不断流传下来!形成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笔法中的哲学意义与运动内涵:
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都源之于“道”,道理、天道即自然的规律。太极图就是我国古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对自然认识的体现,其寓意之一,就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运动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先人也将这“哲学意义与运动内涵”融入到了书法之中,便有了富有意味的笔法。诸如:柔中带刚、刚中带柔,轻中有重、重中有轻,快中带慢、慢中带快,快则飘逸太快则漂浮,慢则持重太慢则板滞。这些都富于哲学辩证的意义。
书法运笔讲求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行笔路线走了一个“S”型,如图:
可以看出点画发展过程中“周而复始的运动”这一内涵没变,点画挥写符合宇宙万象生生不息的运动态势没变。运动生势,势生力,万毫齐力,笔力千钧,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功力深厚,遒劲有力,势来不可挡,势去不可遏。这些都是因运动而产生的力的表现。同时运笔的“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的特点使笔锋内藏,使得点画看起来更圆浑有力、含蓄唯美。
2、笔法中的生命趣味与自然美感:
书写之初,例如甲骨文时代,人们刻字记事,很难讲究点画线条美感。随着毛笔、纸张的发明运用,点画渐渐具有温润华滋之美,结合古人“天人合一”思想,自觉地将生命意味和自我意识融入点画之中,使点画具有了“筋、骨、血、肉、神、气”等生命特征。苏轼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
关于笔法的自然美感, 东晋女书法家卫铄在《笔阵图》中说“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角,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横折弯钩如劲弩筋节。”这些描述既直观又很传神,很形象的说明了点画的自然美感。 孙过庭也有一段关于笔法精美的描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二、笔法精要——基本笔法:中锋、侧锋、藏锋、逆锋。
1、中锋之美: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的主要运行方式。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腹处于运行的前方,笔锋紧随其后,笔锋始终重复在笔腹所形成的墨迹之上,为中锋运笔。用中锋运笔写出来的笔画由于书写力度、速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质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笔画边线光洁平整,如刀切的一样,古称“古钗脚”;另一类笔画边缘毛涩不平,如万年枯藤,古称“屋漏痕”,或称 “金石气”。前者书写速度略快,用力平均,显示出刚健挺拔、富有朝气的美。后者书写速度略慢,比较用力,手指略有震颤,显示出遒劲涵蕴而又老成的美。初学者应该先练习前一种干净利索的线条,待熟练了再追求“屋漏痕”。实际上“屋漏痕”是功到自然而成的,决不是做作而成的,刻意用颤抖或扭动去达成是不行的。
古人常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来形容笔画线条。所谓“力透纸背”,是指书写时笔力雄厚,墨能透过纸背。老师检验学生毛笔字写得是否认真,往往将元书纸反过来看笔画中间的墨色是否吃透了,如果笔画的两头与中间一样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认真,不马虎。如果发现笔画的头尾是黑的,而中段部分不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草率,一带而过。“入木三分”,典出自王羲之。他写的祭祀祝版(木板),因要重写新的祝词,叫木匠将字削掉,结果削去三分才不见墨迹。说明王羲之笔力浑厚,墨能进入到木板三分那么深。“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都是讲中锋运笔的力量和墨色实而不虚浮。
中锋如果仅仅理解为笔锋在纸面上保持笔直状态是不准确的。鲁迅美院的牛子老师用花样滑冰来打比喻甚是形象:运动员冰面上滑冰以身体不倒原则比拟为中锋,摔倒为偏锋,欲倒却能保持身体平衡而后起为侧转中锋,那么花样滑冰则以“笔笔中锋”为原则。而古人强调笔笔中锋,其实就是在强调书法的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如同花样滑冰运动员之在冰面上要保持身体平衡。广义上的中锋,包括所谓的侧锋。古人云:笔锋常在点画中行,还讲万毫齐力。在点画中行一定要理解为在点画的正当中行么?如同走在马路上未必一定要走在马路当中才能算。所以,锋如果在点画两边缘都能着力抵住纸,那么在此两个边缘之间锋就是中锋。这就能万毫齐力。锋滑出这个点画两边,万毫不能齐力,则为偏锋。
2、侧锋之美:侧锋顾名思义就是将毛笔倾斜,毛笔笔尖的中心位置偏于侧面。其特点是:用笔变化丰富,有强力的用笔张力,爽快中显山露水。缺点是比中锋用笔显得单薄浅显。但侧锋在中国画中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同时也反映出另一种心境下的审美需要。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称:“正锋取劲,侧笔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这种笔法最初在隶书向楷书演变时形成。它使方笔字体中增添潇洒妍美的神情。
3、藏锋之美:“藏锋以包其气”,藏锋起笔能使笔画深厚圆润;“露锋以纵其神”,露锋能使笔画俊秀生动。在书法创作中一定要在起笔用笔时做到藏的巧妙,露得恰当,方能使作品气韵生动,放逸舒展。古人说“太露锋芒,则意不持重;深藏圭角,则体欠精神。故与其肉胜,不如骨胜,与其多露,不如多藏”。晋王羲之《书论》云:“第一须有筋藏锋,灭迹隐端。”黄宾虹也在《书论》中说:“落笔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往而复,使用笔沉着不浮。落笔之际应留得住墨,勿使信笔涂鸦,锋要藏,不能露。既要有天马腾空之劲,也要有老僧补衲之沉静。”由此而言,藏锋较之露锋更为重要。
中国自古就有“藏”文化,《易经》有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机而动; 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讲究做人要谦虚谨慎。善藏锋者成大器,真正有才气的人,往往外表朴素,才气内敛,不张扬,不吹嘘,善于藏锋。藏锋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如果总是将锋芒暴露在外,不懂得韬晦之道,虽然有利于展示自己的才华,但也容易招来不必要的麻烦。“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适时掩盖自己的锋芒,培养一种沉稳内敛心态,给自己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有利于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以他的皇皇巨著流芳于世,而他却安于朴素之中,藏其锋包其气,静心观察体验生活,用心从事文学创作,终成一代大家。当然,藏锋没必要刻意为之,而是要把它修炼成一种气质,一种处世方式,要做静水深流,不做水上浮萍,以扎实沉稳的心态打牢自己的修养功底和能力根基,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终会成就一番事业。
4、逆锋之美:逆锋起笔能使笔毫调回中锋,这样便可达到力含划中而不泄的艺术效果,给人有内涵的感觉,空逆也算是逆锋,所以有“无往不复、无垂不缩”之说。会逆锋起笔才能真正做好藏锋。逆锋行笔,行笔不可过速,而且笔要鳞勒,逆锋涩进,加大笔毫与纸面的摩擦,使笔画沉实杀纸,形成高古浑厚之气。行笔的前方似有千斤阻挡,只有克服阻力艰难前行,才能挥运书写。正如艺术评论家卡斯特维特罗所说:“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困难的克服”。
“横”画之美:横如千里阵云。永字八法中称“勒”,如勒马之用缰。
横要写出像千里阵云那空灵而深远,大气而磅礴。永字八法中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多横并列时要有长短、粗细、俯仰、虚实、敛放的变化。书写举例:细腰长横:下笔藏锋,向左上逆入起笔,顿笔再提笔,中锋行笔;左低右高;提笔向右下顿笔,回锋收笔;要求细腰,控制好下笔、收笔处的形状。整个细腰长横呈左低右高,斜度大致在20度左右。头尾要求有方圆、粗细变化。
第四课:楷书基本笔画——竖的写法
“竖”画之美: 竖如万岁枯藤。永字八法中称“弩”,力如弯弓强弩。
古人说:“竖如万岁枯藤。”就是指竖画要写得苍劲而有力,强韧而坚持。古人云:一笔一画皆有所象,即我们常说的下笔有由,晋代卫夫人把它解释的十分明白:“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空坠石;竖如万岁枯藤;戈钩如百钧弩发…。竖,永字八法中称“弩”,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书写举例:下笔藏锋,从右下逆入起笔,切出方角后下行运笔,或左或右切出方角后收笔,中间细腰。悬针竖直接露锋提笔,中腰一般粗。
第五课:楷书基本笔画——折的写法
折画之美:折如劲弩筋节。意思转折处要有如强弩筋骨一样遒劲。
横与竖画的连接叫做横折竖,其连接处叫做折,有方折和圆折之分。写法:中锋右行,向右上提笔,顿笔,提笔换锋,顿笔,中锋下行。圆折与方折写法稍有不同,实际上是横与圆笔竖画的连写。此外还有撇提折、竖横折等,总之,前一笔结束,后一笔画必须换锋再写,使其笔笔中锋。
第六课:楷书基本笔画——撇的写法
“撇”画之美:撇如陆断犀象。永字八法中称“掠”,有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撇有直撇、弧撇、腰细撇、腰粗撇、弯头撇、弯尾撇等。撇的收笔在分书为按顿,在楷书为轻挑,这一转变的目的是为了与下一笔画连续书写。长撇的下一笔画都在收笔点的右边,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运笔过程如飞鸟掠檐而下,因此“永字八法”称之为掠。柳宗元《八法诵》说:“掠,左出而锋轻”。唐太宗《笔法决》说:“为撇必掠,贵险而劲,掠须笔锋左出而利”。长撇出锋,形要微曲,力要均匀,势要婉而畅。一般人写字都是以右手执笔,长撇左行,比较别扭,出锋之处极易飘忽乏力,因此必须下功夫训练。
书写举例:长弧撇:一般来说,楷书撇细捺粗,横细折粗;撇的头粗尾细。下笔藏锋,向左上逆入起笔,切出方角后,再稍弧行,起笔处边行边提,要求笔送到底,不可甩笔了事,或疾行挑起。有如用小刀切割数十张纸,要全程齐力,否则会出现底下的纸前半切开了,后半段还完好。
“短撇”之美: 永字八法称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啄笔的书写宜锐利而迅疾。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谓:“啄须卧笔疾罨。”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载:“啄,点首撇尾左出微仰,如鸟喙之啄物。”清代包世臣亦称:啄“如鸟之啄物,锐而且速,亦言其画行以渐,而削如鸟啄也”。短撇又称“啄”法,有锐而且速之意。书写短撇时发笔向右上逆入稍提并向右下作一较重之点,此时笔尖在上,笔肚在下,已成偏侧之势,然后迅速以手腕带动笔尖微微搓动一下,稍做调锋,再以腕力快速向左下撇出,动作麻利、爽快,力聚锋尖,自然尖锐饱满有力。书写举例:
第七课:楷书基本笔画——捺的写法
捺画之美:捺如崩浪雷奔,状如曲折的水波。永字八法称短撇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战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得意徐徐出之,一波三折,势态自然如曲折水波。捺有竖捺、平捺、金刀捺、弧捺、尖头捺、方头捺、曲头捺、反捺等。书写举例:
第八课:楷书基本笔画——提的写法
“提”画之美:永字八法中称“策”,如策马之用鞭。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书写举例:
第九课:楷书基本笔画——钩的写法
“钩”画之美:永字八法中称“趯”,有踢出的样子。
钩为趯者,如人之趯脚,其力初不在脚,猝然引起,而全力遂注脚尖,故钩末断不可作飘势挫锋,有失趯之义也。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古人又称为“戈法”。 钩有直钩、弧钩、高钩、矮钩、斜钩等。
书写举例:横折钩:横细折粗,折角成锐角,难点在于折角处、钩处。竖弯钩:下笔藏锋,弧折后蓄势钩起。竖非直,折后勿水平横行笔,而是弧行。
第二讲:结构精要
本讲重点:1、理解书法结构的审美要求。2、练习书写出的雄浑有力、意味深长、富于美感结构。
一、结构精要——什么样的结构设计为美?
间架结构又叫结字,结字法是一个字的点画安排与形势布置的方法。书法初学者字写不好绝大多数问题是出在结字上,结字不好,根本原因是没有深刻理解结字的基本规律并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检查个人的书写。古人对结字法多有心得,总结了许多好经验,如唐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明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书法三味?大结构》及清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等。以上的资料大家可以找来学习。
写毛笔字如同打家具。打家具先要将木料按一定的比例尺寸大小锯好、刨光、再打磨光滑,然后再将其拼搭成各式各样的家具。写毛笔字也同样如此,先要练运笔,待运笔过关了,笔画写精到了,再练习结构。家具的式样五花八门,毛笔楷书的风格也千变万化,但不管怎么变,它们之间总有共同的特点,这些共性就是楷书结构基本法则规律,简称为楷书结构法。下面给大家介绍几条楷书的基本结构规律:
1、 书法结构美之“自然规律”之美:
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生活中、大自然中渐渐领悟了基本的自然形式美的一些规律:如对称之美、均衡之美、多样统一之美、辩证(疏密、收放、大小小大、方圆、主次、俯仰、相背)之美、等等一些自然的形体结构规律,在造字时人们有意识的运用这些形式美规律去设计汉字的结构。特别是用辩证思维去设计结字,使一个字中存在着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2、 书法结构美之“字如其人”之美:
从汉字的外观形态上,汉字的形体结构与人的形体结构有相同之处。人站立时的形体结构体现的规律:左右对称、平衡、不对称平衡(均衡)、重心平稳等等。人的体格不仅要有强健的筋骨,还要有结实的肌肉,充沛的气力,这便有了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之说。要将汉字书写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又有“正如立、行如走、草如跑,跑得动势太大了,惯性太大了,来不及刹车,只好一泄而下来个长长的一笔。”这还是人的自我关照。
3、 书法结构美之“外形态势”之美:
书法外形结构的演变如图:
篆书的外形由竖长方形,变为隶书结构横长方形,再演变为楷书的正方形。再演变为“左小右大”的梯形,大部分楷书呈左收右放的外形、左小右大的倾斜之势。目的是使汉字看起来向右开张,避免呆板,富于动势,不致于像美术字四平八稳,状如算子。又如人的侧媚之姿,生动有趣。对行草来说,楷书是一种静态的字体,在一个平面上,讲究笔画匀称,结构平正。但楷书又不完全是静态的,从笔势要求来看,它必须是“静中有动”,也讲究左呼右应,俯仰多姿,顾盼有情,波折连绵,气势连贯。这样才表现出楷书的动感.力度感和节奏感。
楷书中也可以利用几何外形来加强汉字结构的理解:有三角形、倒三角、梯形、倒梯形、菱形等。
4、 书法结构美之“巧妙组合”之美:
① 穿插靠拢:左右、上下两部分注意穿插安排,使两部分紧凑巧妙的组合在一起。如两人拥抱在一起的样子。
② 偏旁伸缩靠拢:改变偏旁的大小,变宽为窄,特别是偏旁靠中间的点画,缩小缩短。使几部分产生相向之势,紧凑为一体。如两人缩身挤在一起。
③ 开合呼应:左右两部分太过于平行时为了克服过多的平行线造成的呆板,就要用拉拢、依靠的方法使字生动,如两人一正一斜站立,又如手拉手身体后倾跳舞一样。
5、书法结构美之“重心平稳”之美:
①上下结构的字,上下两部分要对齐勿倒。就如一个人身上还站着一个人,重心在一条线上。
②斜中求正,重心平稳。注意主笔,一般斜画为主笔,注意主笔的角度,并通过重心。
③正中求斜,制造趣味。稳中求斜,似倒非倒,让人有惊心动魄之感。大书法家孙过庭云:初学分布,务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④上紧下松,舒展空灵,如美女之翩翩起舞。下紧上松,稚拙可爱,如头大身小的幼儿。
⑤在章法上字的重心问题显得非常重要,重心一致在一条线上就会使字看起来整齐,重心以S形 小幅摆动就会使字在章法上看起来生动有趣。
古代书法家论楷书结构,十分注重笔画的均衡.轻重.长短.疏密,重心稳定,这就是“平正观”。许多论述至今仍很有指导意义。孙过庭曾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求险绝,复归平正。”意思是说,刚学写字,只求把字写稳,不要东倒西歪,把字写稳了之后,再去追求笔画的美感,追求笔画的美感仍要注意把字写稳。欧阳洵将平正观解释得更加具体生动,他说:写字应“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蔬密欹正。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省此微言,孰为不可也。”这里所讲的平正,不是指笔画的横平竖直,而是指结构的重心稳定。如果一个字在结构上轻重失调,失去了重心,东倒西歪,就叫做不平正。字的结构在笔画的配置上,左右上下保持均衡,重心稳定,才会使人感到端正美观。
6、书法结构美之“视觉习惯”之美:
①从视觉习惯来审视“左上平”的结构,“塔、鸣、明”等字,自左向右写,左上角宜偏上,符合视觉习惯自左向右看,不然会让人感觉左上角有空缺感。
②从视觉习惯来审视“右下平”的结构,“知、如”,自左向右写,到右下角结束,如果右下角不满,人们便会觉得还缺少什么没有写完的感觉,所以尽量右下平。
7、书法结构美之“主次分明”之美:
主笔,是一个字中特征最突出最典型的笔画。主笔,可以是长横,可以是长竖,可以是长撇,可以是长捺,还可以是长勾,甚至是独具个性的一点。一个字只要有一个极为完美的主笔,这个字基本上就成立了,其他的笔画可以当作它的陪衬;当然,其他笔画质量都过硬更好。反之,一个字倘若没有主笔,就似乎一首没有主旋律的曲调,不会给人留下深远的印象。有主有辅,有君有臣,“主笔意识”可以体现矛盾的建立与处理的能力,可以体现虚实、强弱、有无的微妙关系。主笔掌握这个字的神采和动势。撇和捺在一起时,一般撇轻捺重。
写主笔之用笔法,古曰“过”。元陈绎曾《翰林要诀·血法》云“过,贵乎疾,如飞鸟惊蛇,力到自然,不可稍凝滞,仍不得重改”。清蒋和《书法正宗》云“过,十分疾过。凡字有一主笔,虚舟老人所谓立柱是也,笔须平正,他画则错综其意。作楷如此,便不呆板”。
8、书法结构美之“中宫紧凑”之美:
“中宫收敛,外画伸展”是书法结体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的汉字基本都是心脏躯干部分较密集而外围疏松的,把内宫里的部分写得紧缩,显得凝重含蓄;外围如四肢放开,又显得潇洒舒展。所谓“中宫”,是古时书家对字的布局的一种认识方法,他们认为,凡字均有八面,而八面的点画又都趋向中心即中宫,故而形成八面拱心之九宫。现在泛指字的重心或中间的位置。向心运动论、如欧阳询常用内紧外松的结字规律。
为什么结体要求“中宫收敛”呢?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中宫是字的精神聚焦点,这个精神聚焦点处若坚实、充盈,就好像人的眼珠炯炯有神一样,精气英发,光华四溢,给人以美的震撼,若其中宫点画杂乱松散,就令人感到精气涣散无神,无美感可言。正如清包世臣所说:“凡字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之处,是为字之中宫,然中宫有在实画,有在虚白,必审其字之精神所注,而安置于格内之中宫,然后以字之头目手足分布于旁之八宫,则随其长短虚实,而上下左右皆相得矣。”
中宫收敛并不是要求不管什么字,都要有点画去占据中宫的位置。有时也不再字的正中间,有时会靠上、靠下、靠左、靠右。这样的中宫叫做活中宫。有的字的点画分布在四周八宫,但只要其笔势有趋向中宫的动势,亦是中宫收敛。在做到中宫收敛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四维八宫中的外部点画洒脱伸展,不然就会使字体显得过于拘束紧缩如穷汉越冬、佝偻寒俭,无丈夫气。特别是有长撇大捺横竖贯中的字更应注意,以增加字的生动活泼飘逸之气。当然,也有的字体并不遵循这个原则,却同样写得很好。如颜体字即是中宫松宽,外画紧凑。但由于他的字的外画都有凸出的特点,特别是竖画,常作()形。外界森严但仍意向趋中,因此,他的字中宫点画虽空而不觉其散,反有开阔雄浑之感透出。可见,任何法度,都不是死法,只要灵活运用,处理得宜,都可以写出好的书法作品来。
9、书法结构美之“比例得当”之美:
在学习人物画中有比例口诀,如“三庭五眼”、“立七坐五盘三半”等,这样方便记忆学习,在合体字中,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如三点水一般占三分之一,木字旁一般占五分之二等,总结这样的偏旁部首的规律能大量的快速的结字。
10、书法结构美之“多样统一”之美:
①布白均匀,疏者丰之,密者匀之,笔画少的要写的丰满,笔画多的要写点匀称,细一点。布白总体上给人感觉要均匀,大小适宜。一副楷书作品就如一张整齐排队的人的照片,有高矮胖瘦的变化,有区别但又有很多共性,和谐而统一在一起。
②一字数写,变化从心。一个人的状态有百变,一个字的写法姿态也可以多姿多彩。
③笔画变化,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的组合而成的,这若各个笔画,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笔画,在字中不能长短、粗细、浓淡一模一样,应该而且必须有所变化。如“多”字的四个“撇”画,唐太宗认为,应该分别写作,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这里所说的“缩”,就是笔势收缩而不伸展,含有“短”的意思:“锋”就是笔势伸展而不收缩,含有“长”的意思。“多”字的“撇”画是这样,其它的笔画也是这样,否则,字形就显得死板,单调,也就无艺术可言。 注意笔画间的距离:横均、竖均、撇均。
④通篇章法上有疏密的问题,单字也有疏密的问题。“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苏东坡集》)。清宋曹《书法约言》云“如作大楷,结构贵密,否则懒散无神,若太密恐涉于俗。作小楷易于局促,务令开阔,有大字之体段。”这便是疏与密的辨证法。大字要用笔结实而不疲塌,小字要用笔灵透而不死结,不易为也。
11、书法结构美之“书随时代”之美:
书法结构美的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变化与发展,大书法家孙过庭就个人有“平正—险绝—平正”的书法学习三部曲之说。刘熙载云:“书如其人。写字者,写志也。书,如也,如其字、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但每个时代人们对结构的形式美追求也是有区别的,晋人尚韵,以气韵生动为美。唐人尚法,以法度严谨为美。宋人尚意,以自然天成为美。元人尚妍,以妍雅甜熟为美。明人尚秀,以纤巧秀丽为美。清人尚古,以古拙雄浑为美。结构的形式美随时代、随时风、审美趋好的不同而不断的变化发展。亦随着主体的精神、思想、情感有关联,亦称“书为心画”。
学书指南:
学习书法,在理解书法的基本笔法后就要对结字规律进行研究,思考古人为什么这样结字,是依据什么规律来结字的,根据本章分析,中国书法的形式美规律深受古人的辩证思维传统的影响。
我国具有丰富而悠久的辩证思维方式传统。毛泽东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在我国,朴素辩证思维方式在奴隶制兴盛的西周初期就已经萌芽,而到奴隶制没落的西周末年就已经产生了。中国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的总体特征是以“天人合一”为代表注重整体性、和谐性和协调性。如《春秋繁露》所载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所表达的“天人合一”;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都体现了中国朴素辩证思维方式的整体性、和谐性特征。中国朴素辩证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思维模式、矛盾思维方法和发展性特点。
作业一:根据你的喜好选一本楷书字帖,书法属于造形艺术,水平高低,最直观地表现便是字形结构。字形结构,即结体,又称为结字、间架结构等,就是安排笔画的法则、规律。结构合理,间架巧妙,字形就耐看,否则,非丑即俗,这是毋庸讳言的。
唐欧阳询《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明人李淳进《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人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都是非常适合初学者研究学习的结构原理著作。
结体之法,若大小、高低、垂曳、排叠、避就、相让、朝揖、顶戴、覆盖、包裹、附丽、缓急、穿插、回抱、救应、向背、偏侧、意连、呼应、主次、疏密、粘合、管领诸法,均需随宜消息、因地制宜。在临写中体会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在楷书结构设计的影响,并让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作业二:熟练写好独体字。注意5点,
一、写好主笔
二、注意变化
三、字形造势
四、布白均匀
五、笔画呼应
一、写好主笔。
1、以横为主笔的字:将横画尽可能拉长,使字重心下降,增加稳重感。“工、土、上、五、业、万、十”
2、以竖为主笔的字:竖画是整个字的支撑,笔画应垂直。“甲、午、牛、羊、个、千”
3、以撇、捺为主笔的字:撇捺组合在一起,撇捺应伸展对称,字势左右舒展。“八、大、夫、义、木”
4、以勾为主笔的字:勾画写的要有力度,竖勾要直,弧弯勾有力,起笔和起勾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戈勾要有一定弧度,但不可太弯或太直,卧勾下笔由轻到重,圆转有力。“水寸,子象,我成,心志”
二、注意变化。
1、重横的字:横画多的字,注意横的长短、俯仰,一般上横短,下横长,上横仰,下横俯。“三、正、王、亚、年”
2、重竖的字:竖画多的字,一般左竖(竖撇)短,右竖直长。“川、州、开、并、非”
3、重撇的字:撇画多的字,一般上撇短平,下撇长。“反、夫、禾、后、先”
4、重点的字:点画多的字,两点在字头,写成左点右短撇。两点在字中,写成左点右点。两点在字底,写成左短撇右长点。关、单、小、示、六、共。
三、字形造势
1、大与小:字形偏小的框形字,笔画较收缩,字形本身就小,不要人为拉大,否则就显大。但笔画要适当加粗。口、日、白。
字形偏大的字,一般带有撇捺的字,书写时笔画要伸展,由于字的外围是尖状笔画,所以字并不显大。人天太尺之
2、正与斜:横竖组成的字,要写的横平竖直,重心平稳,注意横画略微保持斜势。正、平、半、丰。有些字偏和斜,要注意写好主笔,重心平稳,斜中求正。夕、少、乡、戈、飞、气
3、方、长、扁:有些字的外形呈正方形,不要人为将这样的字写长或写扁。南面雨田回。有些字外形偏长写时注意横短竖长,字形呈竖长方形。了、弓、斤、身、月。有的字字形偏扁,要将字写得横长竖短,字形呈扁长方形,这些字让我们看出汉字造型的丰富性。二、士、四、心、血。
四、布白均匀:有的字有两个以上的横画、竖画、撇画的字,要注意笔画间基本平行和距离上基本相等,做到横均、竖均、撇均。具、真、曲、舞、家、易。
五、笔画呼应:独体字要写的活泼生动,要注意笔势往来和笔画呼应。要做到笔断意连。人义为心小。
作业三:熟练写好偏旁部首。
1、 左部
2、 右部
3、 上部
4、 下部
5、 框部
作业三:熟练写好合体字。
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一﹑重心平稳
重心平稳,就是要将字写得平正、均衡,把整个字稳定在支撑点上,不失重心。在汉字形体中成轴对称形只是少部分,而大部分则是不对称形,在书写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方法达到重心平稳。
(一) 左右对称
这类字左右两部分几乎完全相同,以平分线为中轴对折,可以重叠。
1、 中 平 水 未 幸 常
这类字主笔是正中的长竖或竖钩,书写时把主笔定在中心不偏不斜,支撑点对正中心。
2、 大 天 父 谷 爽
这类字撇捺为主笔,书写时把撇捺的交点落在中心,撇捺的高度、斜度基本相同、对应。
3、 伞 全 金 余 舍
这类字上部人字头撇捺的交点落在中心,下部的竖或竖钩对准撇捺交点
4、 只 贝 共 具 典
这类字下部两足分开,以其脚点支撑整个字,重心在两支点正中,书写时两个交点落地要齐平,切勿一高一低。
5、 王 皿 亚 旦 豆
这类字主笔是下部托底的长横,要把长横的中点落在中心位置,左右长短一致。上部的中竖或中心与其对正。
6、 六 立 亩 言 容 赛
这类字上部有点,须把与在中心位置,下部的中心要与上点对齐。
7、 英 茶 幕
这类字为上下或上中下结构,书写时把中部撇捺的交点、下部的竖或竖钩与上部草字头的中心对齐。
(二)、左右不对称
这类字为左右结构或半包围结构。它们有的左小右大,有的左长右短,有的主笔不位于字的中心,左右不对称。书写中其重心的平稳须要根据字的结构,调整安排。
1、 巧 吟 珍 晓 峰 魄
这类字左部偏旁短小,书写时要将左偏旁写在中部偏上位置,否则重心则不平稳。
2、 加 仁 扫 阳 杠 徊
这类字右部偏旁短小,书写时要将右部写在中部偏下位置,以使重心平稳。
3、 红 细 初 叔 取 甜
这类字写时不仅要使右部居中而靠下,同时下部左右要齐平,该字重心方稳。
4、 却 即 邮 部 新 断
这类字书写时要左高右低,以悬针竖收笔,切不 可上下齐平。
5、 厅 床 房 居 病 虎
这类字为左上包右下,左部为竖撇,书写时横短撇长,被包部分稍向右外拓,以使左右对称,重心平稳。
6、 习 司 可 句 匈
这类字右上包左下,横折钩是主笔,竖直且长,被包部分稍向左移,以期左右平衡
二、疏密匀称
汉字有简有繁,笔画有多有少,多者一、二十画,少的二、三笔。书写时要安排好各点画间的空白,使每个笔画间的距离疏密合理,相等匀称。笔画多的字安排得均匀紧凑而不拥挤,笔画少的字宽松而不单薄。
1、三 与 专 目 直 重
川 世 也 则 曲 删
这类字均有三个及以上横向或竖向笔画,书写时须使这些笔画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所谓布白均匀,这样结构也就匀称了。
2、力 夕 歹 乃 戈 多
这类字书写时要注意笔画连接或交叉的位置,其下一笔均是从上一笔画的中点起笔或穿插过去的。
3、开 四 血 勿
这类字有一个笔画同时与两个及以上笔画连接或交叉,那么这个笔画就应被那几个笔画等分,使结构匀称。
三、呼应连贯
楷书虽然每一笔画各有起止,但后一笔画应紧承前一笔画收笔时的笔势自然书写,做到笔断意连。偏旁部首间要运用提、钩和穿插避就等方法,使笔画部分间呼应顾盼,生动活泼,融为一体。
(一)点画呼应
九 小 少 方 心 火
这类字书写时要笔顺正确,上一笔画的收与下一笔的起要有呼应承接之意。
(二)偏旁呼应
对于合体字,更要注意各部分间的呼应,以使结构紧凑而不松散,依存而不分离。
1、相向
切 幼 汤 约 妙 欲
左右笔画面对面相,称为相向。书写时要注意左右两部分笔画要穿插、避让,向而不犯。
2、相背
北 兆 孔 犯 肥 驰
左右笔画朝相反方向伸展,称为相背。书写时要利用撇、提等笔画呼应,使左右两部分背而不离,脉胳贯通。
四、参差变化
一个字中如果有两个及以上相同笔画,则须有长短、轻重、正斜、俯仰,收放等变化;如果有两个及以上部分相同组成的字,则应分清主次,有大小、强弱、收放之变化,力戒雷同,以达到参差错落,变化有致。
(一)笔画变化
1、点的变化
小 尽 心 江 兴 点
这类字书写时要注意点画形态,笔法到位,相互间呼应顾盼。
2、横的变化
上 土 士 三 言 奉
这类字中均有两个及以上横画,书写时要长短不一,俯仰有变。一般来说,一字之中长横作为主笔只能使用一次。在字中无论位置如何均呈俯势,只是俯度略有别。短横在字中的位置不同,其形态也稍有差别,在字上部为仰横,在字中部为平横,在字下部为俯横。
3、竖的变化
非 种 业 柳 惭
这类字中均有两个及以上竖画,书写时形态有变,长短不一。一般两竖并存时,左短右长,左用垂露竖,右用悬针竖;三竖并存时,中竖最短,右竖最长用悬针,要写得挺拔修长。
4、撇的变化
夕 行 形 友 及 象
这类字中有两个及以上撇画,撇的长度、角度、弯度要有区别。撇画上下搭配时,上撇稍短平,下撇从上撇腹部起笔,较长弯;撇画左右搭配时,左上部的撇长而直,右下部的撇短而弯。
5、捺的变化
从 双 这 迟 类 餐
这类字中捺画在左右重复,即把左偏旁的捺写成长点;捺画在上下重复,主捺保留不变,次捺写成长点。
6、钩的变化
冗 冠 觉 党
这类字中上下同时有钩,上钩呈俯势,书写时收,下钩为仰势,书写时伸长,以包住上钩。
(二)结构变化
在汉字中有部分字上下、左右结构相同,书写时要在不变中求变。
1、相重
吕 圭 昌 多 炎 哥
这类字上下同形重叠,书写时要适当变化.上部窄小,以收为主;下部宽大,有力地支撑整体.
2、相并
林 羽 朋 弱 兢
这类字左右同形,书写时左部分宜窄小,右部略宽长,左收右展。
3、相堆
品 晶 众 森 磊 淼
这类字三个部分相同,重叠组合在 一起,书写时要使三个部分上让下,左让右,三个部分既是一个整体相互照应,又相对独立,各具姿态。
五、因字赋形
汉字本身并不都是正方形,有其自身的自然形态。宋姜夔在《续书谱》中指出:“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疏能一之?”因此写字不可强求一律方正,要因字赋形。唯有如此,才能使字写得美观整齐,神态各异。
1、方正
田 正 里 同 国 画
这类字以平正结构为主,呈方形。书写时要端正,平直,点画均匀。
2、偏斜
飞 戈 毛 夕 勿 母
这类字的主笔是向左或向右伸长的撇、钩画,形成偏斜之势。书写时要顺其体势,斜中求稳。
3、短小
口 日 四 血
这类字 要么笔画少,字形小,书写时要小中见大,使笔画宽绰丰满;要么横长竖短,呈扁形,书写时横向笔画要长,竖向笔画短而排列均匀。
4、瘦长
月 目 耳 身 骨
这类字呈长形,横短竖长。书写时体势要修长,横向笔画排列均匀,且上紧下松。竖向笔画虽长,但要防止写得过窄而使之干枯。
5、肥大
翻 藏 臻 繁 叠 赢
这类字笔画繁多,层层累积,字形较大。书写时笔画要轻细,注意笔画间的争占容让,避密就疏,做到左紧右松,上紧下松,内紧外松,使其密而不挤,大而不散。
清代黄自元 间架结构92法
1, 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
2, 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
3, 让左者左昂右低
4, 让右者右伸左缩
5, 横担者中画宜长
6, 直卓者中竖宜正
7, 勾拏法其身不宜曲短
8, 不可直长勾衂法其势
9, 画短撇长
10,画长撇短
11,画短直长
12,画长直短撇捺宜缩
13,横长直短
14,横短直长
15,上下有画须上短而下长
16,左右有直须左收而右展
17,左撇右直须左缩而右垂
18,左直右撇左敛而右放
19,点复者宜偃仰向背以求变
20,画重者宜鳞羽参差以化极
21,两平者左右宜均
22,三合者中间务正
23,两段者上下平分中微加饶减
24,三联者头尾伸缩间仍要停匀
25,左边小者宜齐上
26,右边小者齐其下
27,外四迭者体格必整方
28,内四迭者布置匀密
29,斜勒者不宜平平则失势
30,平勒者不宜倚倚则无仪
31,纵捺之字必要攒头收尾
32,纵戈之法最忌力弱身弯
33,横戈不厌曲
34,伸勾贵抱持
35,承上之人正中为贵
36,呈勾之势退缩斯宜
37,锋注射四点之半 马齿法其拏钩之
38,上平之字宜齐首
39,下平之字宜齐足
40,有缩有伸中捺者须
41,迭超者当或挑或驻
42,上下钩超者下钩明而上钩暗
43,俯仰钩挑者俯钩缩而仰钩伸
44,上占地步者听其上宽
45,下占地步者任其下阔
46,右占者右不妨独丰
47,左占者左无嫌偏大
48,左右占者中宜逊
49,中间占着中独雄
50,上下占者中小
51,纵腕宜典劲
52,横腕贵圆隽
53,纵撇恶鼠尾
54,联撇恶排牙
55,三撇法以下撇首顶上撇之腹
56,与正点驻笔相应
三点法以下点提锋
57,卜字直勿偏与上截中部相对
58,土字直勿偏与下截左紧正对
59,错综者贵迎浪穿插而恶纷纭
60,缜密者宜布置安排而嫌挤杂
61,当悬针而垂露则无韵
62,当垂露而悬针则无力
63,体虽宜斜而字心必正
64,形本自正而骨力必坚
65,字本瘦者其形勿短
66,字本矮者用笔宜肥
67,盖下之法撇捺宜均
68,趁下之势左右相称
69,虽宜肥而勿肿
70,虽宜瘦而勿臞
71,疏而丰之
72,密者匀之
73,堆迭者消纳之
74,积累者清晰之
75,下画宜微长以承右竖之末
76,末钩宜微拖似有带下之势
77,之迭中字宜于上略大而下小
78,画长撇短者右不宜用捺
79,左竖不嫌短右竖不嫌长
80,左竖不嫌长右竖不嫌短
81,宝盖之勾如鸟之视胸乃妙
82,排摹之画如工之镂物乃佳
83,从卩之字准此
84,从邑之字准此
85,从埠()之字准此
86,从葵()之字准此
87,从祭( )之字准此
88,从聚( )之字准此
89,从豪( )之字准此
90,单人旁字准此
91,双人旁准此
92,从乱( )之字准此
释文
(1)上面是宝盖的字,其余笔画应帽于其下。如:宇、宙、定
(2)下面有底托状的字,其余笔画应托于其上。如:至、孟、圣
(3)以左半部为主的字,左边要高,右边要低。如:部、幼、即
(4)以右半部为主的字,右边要长,左边要短。如:绩、议、读
(5)有横担的字,中横应该写得长些;如:喜、吾、安
(6)有竖笔贯中的字,中竖应正直不歪。如:甲、平、干、午
(7)勾拿笔不应弯曲、短小。如:葡、萄、蜀、葛
(8)勾衄笔不应直长。如:句、匀、勿
(9)横短撇长;如:左、在、尤、龙
(10)横长撇短;如:右、有、灰
(11)横画短竖画长的字,撇捺应延伸。如:木、本、朱
(12)横画长竖画短的字,撇捺应缩短。如:乐、集
(13)横长竖短。如:十、上、下、士
(14)横短竖长。如:才、斗、丰、井
(15)上下有横画的字,应上短而下长。如:丕、正、亚
(16)左右有竖画的字,左边应收而右边伸展。如:目、自、因、固
(17)左为撇画右为竖画的字,应左撇短右竖长。如:川、升、邦
(18)左为竖画右为撇画的字,左竖应手敛而右撇应放展。如:伊、侈、修
(19)有几点的字,各点方向要不同,使其有所变化。如:亦、赤、然
(20)有数横画的字,各横长短要不同,使其不显得呆板。如:三、冉
(21)由两个相等部分组成的字,左右要均匀。如:颜、顾
(22)由三部分组成的字,中间务正。如:御、谢、树
(23)由上下两部分构成的字,上下两部分各占一半,中间稍加变化。需、留
(24)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的字,头和尾伸缩要得当。如:章、意、素、累
(25)左偏旁小的字,要上边取齐如:吸、呼、峰、峻
(26)右偏旁小的字,要下边取齐。如和、知、细
(27)外为四叠的字(四个口),整个字形要正方。如:嚣、器
(28)内为四叠的字,布置要均匀、紧密。如:爽、齿
(29)斜勒笔画不要写平,写平了则没有气势。如:七、也
(30)平勒画若写斜了则不端正。如:云、去、且、旦
(31)纵捺之字,要积聚起笔,收拢尾笔。如:丈、尺、史、又
(32)纵戈之字,最忌无力而又弯曲。武、成、或
(33)横戈笔画不怕弯曲。如:恩、息、必、志
(34)伸钩之字应抱持。如:勉、旭、抛
(35)承上之“人”字,应恰在正中。天、父、外、文
(36)屈钩笔之势,应缩小才好。如:鸠、辉
(37)马齿的钩锋,应对着四点之中。如:鸟、马
(38)上边为平画的字,其顶应相齐。如:师、明、既、野、
(39)下边为平画的字,应与底对齐。如:朝、故、辰
(40)有几个捺画的字,应有缩有伸。如:谈、茶、黍
(41)有几个钩提的字,有的要挑起钩,有的要藏笔锋。如:禁、林、森
(42)上下有钩提的字,下钩明显而上钩要隐藏。如:哥、柔
(43)有俯钩和仰钩的字,俯钩要短,仰钩要长。如;冠、寇、宅
(44)以上部为主的字,应让上边宽。如:普、皆、齐
(45)纵腕笔,应弯曲而有力。如:风、飞、气
(46)横腕笔,应圆润俊秀。如:先、见、元、毛
(47)纵撇最忌象老鼠的尾巴。如;庭、居、底
(48)有并排几个撇的字,不要写成象一排牙齿。如:友、及、反、皮
(49)连着三撇的字,下撇应顶着上撇的中间。如;修、参、须、形
(50)三点的写法,下点的提锋应与上点的结尾相对应。如:治、洪、流、海
(51)以下部为主的字,下部应宽。如:表、禹
(52)以右部为主的字,右部可丰满些。施、腾、靖
(53)以左部为主的字,左部应大些。如:敬、敛、刘
(54)以左右为主的字,中间宜小。如;弼、辩、衍、仰
(55)以中间为主的字,中部应大。如:掷、番;
(56)以上下为主的字,中间应小。如:莺、寡
(57)卜字要写正不要偏,与上截的中间相对。如:是、足、走
(58)土字要写正不要偏,与下截左边的竖画要对正。如:者、老、考
(59)结构错综复杂的字,要穿插对应退让,但不能乱。如:繁、馨
(60)结构紧密的字,布置要得当,不要显得拥挤杂乱。如:继、缠
(61)当悬针的笔画若成垂露(结尾如露珠、圆形),则不美观。如:车、申、中、巾
(62)当垂露的若悬针,则显得无力。如:卓、单
(63)字体虽是斜的,但字心要正。如:易、乃、母、力;
(64)字体本是正的,要写得有骨力;如:正、主、本、王
(65)字本来就瘦的,字形不要写得太短。如:身、目、耳、贝;
(66)字本来就矮的,就写得粗壮些。如:白、工、日、四
(67)盖下(指人)的写法要使撇和捺匀称。如:会、合、金、命;
(68)趁(ㄨ)的写法要左右相称。如:琴、吝、各、谷
(69)虽宜肥的字,但不要显得臃肿;如:土、山、公、止
(70)虽宜瘦的字,但不要显得太瘦。如:了、寸、才、卜
(71)笔画少的字,要写的丰满些;如:上、下、千、小
(72)笔画多的字,要写的均匀。如:赢、鼎
(73)堆叠的字,也要消溶纳实,既不拥挤,也不松散;如:晶、磊、森
(74)积累的字,要笔画清晰。如:糜、零、靡
(75)下面的横画,应该稍微长点,以与右竖的末尾相接。如:口、日、田、
(76)末钩应该稍微拖长一点,使之好象带有往下的趋势。如:丁、宇、亭
(77)走之上的字,应上略大而下稍小。如:远、还、逮
(78)横长撇短 的字,右边不宜用捺。莫、矣、矢、契
(79)左竖不嫌短,右竖不嫌长;如:作、仰、冲、行
(80)左竖不嫌长,右竖不嫌短。如:臣、巨、佳
(81)宝盖的钩,要写的象鸟在看它自己的胸部一样就妙;如:官、空、宰、
(82)纂集排列的笔画要象精工雕刻的一样就好。如:赫、鹧、鬻(yu)
(83)从“卩”的字,以此为标准;如:印、叩、却
(84)从“邑”(右阝)的字,以此为标准;如:郊、郑、邻
(85)从“阜”(左阝)的字,以此为标准。 如:阪、陔
(86)从“登”字头的字,以此为标准。如:登、凳
(87)从“祭”字头的字,以此为标准;如:祭、蔡、察
(88)从“聚”字底的字,以此为标准;如:聚
(89)从“豕”的字,以此为标准;如:家、象、豪
(90)从“亻”的字,以此为标准;如:仁、仪、俯、休
(91)从“彳”的字,以此为标准;如:徐、循、行、很
(92)从“乱”字中的竖弯钩的字,以此为标准。如:乳、乱、色、包
用辩证的思维去安排结字与布白,使一个个独立的汉子变得匀称与统一、和谐在一起,结字成篇,形成一副分布停均,整体和谐的书法艺术作品,黄自元的近400常用字,认真临写,常常悟道,可就你喜欢的一家楷书作品依据黄自元的结构原理来分析结构美感,从而熟练掌握楷书的结字之道。多样统一的形式美。
第三讲:章法精要
本讲重点:1、理解书法章法的审美要求。
2、了解书法章法的常见表现形式。
3、在临写和创作时注意体会和运用章法的规律。
一、章法精要——什么样的章法为美?
章法是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称“大章法”。 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也可以这样理解:书法点画是线条美,间架结构是局部的构图美,章法是整体构图美。明张绅《书法通释》云:“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可见,章书在一件书法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书写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章法也并不是“口说难详”,不可琢磨的东西,它作为书法艺术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仍然有自身美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章法的“表现形式”之美:
⑴章法的常见表现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书法的章法表现形式,常以书体为根据,由于各种书体的用笔与结体都有较大差异,于是在章法上也就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除了匾额、对联等特殊形式以外,主要有以下形式:
①纵有行,横有列,小篆、隶书、楷书适用于这种表现形式。
它可先用细墨线画出方格然后按格书写,古人称之为“乌丝栏”。这种格式,纵有行,横有列,排列整齐,具有和谐匀称的美感,但由于每个字都限定在大小相同的方格之内,章法的变化受到限制,容易产生均齐呆板之弊。为了弥补这一缺点,就老是需要在结体的变化上下功夫。使它从总体上看,整齐平正,但从局部看,每个字的结体又富有大小、疏密之别,其正、参差之变。于平正中寓险绝,在整齐中见奇变,“齐而不齐”,妙趣横生,达到较高的审美境界。由于小篆、隶书、楷书在体势上各有不同,所以在行与列的安排上又有一些较小的区别。小篆的结体为长方形纵势,而且有“垂足成尾”等形态,所以字与字之间,上下宜疏,左右宜密,才有利于笔势的舒展。隶书的结体成呈扁方形,用笔有横向波势,所以多取字距疏,行距密的格式,更宜于笔势的左右呼应。楷书结体为正方形,它的书写格式,字距与行距常相等,或字距略小于行距,更着眼于上下承接,气脉连贯。
②纵有行,横无列,行书、小楷适用于这种形式。
这种章法形式多用于行书与小楷,它的行距多大于字距,且每行中字数不等。由于一行中不受字数限制,所以字的体态变化有更大自由,书写者可以根据布局的需要,或大或小,或奇或正,使章法上具有丰富的美感。采用这种章法形式,尤其要注意行气的连贯,防止只求变化而流于散漫。如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章法,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所谓“映带”,即相互掩映,隽带的意思。所谓笔虽断而意连,形万变而气贯,这才是有行无列的章法形式之最高境界。
③ 纵无行,横无列,大篆和草书多采用这种章法。
这种章法形式完全摆脱了一切人为格式的束缚,既可以“笔随意转”,让笔墨在纸上自由驰骋,尽情倾斜书写者的胸怀情愫,又能妙合于自然之美,表现出宇宙的奇变。它是一种最能表现书法章法美的形式。
⑵章法常见的“三要素”:
传统的书法作品是由正文、落款、钤印三部分组成,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三大要素”。既是要素,就不能缺少一个,少了一个就不是完整的作品。三要素中最主要的是正文,它是作品的书写内容,例如诗文、联句等等。落款是表达正文的出处,是谁书写的,什么时候书写的,是正文的说明。钤印就是在书写者的姓名后面盖一方名章,表示对这幅作品的负责,是辨别真伪的依据之一。
书法章法的法则是根据章法的三要素互相之间的的关系以及作品的审美要求总结出来的。以我之见,可归纳为:因字定纸,四周留边;自上而下,由右至左;首字统领,天头并齐;字避雷同,形气贯通;字大款小,字古款今;款前印后,印不过三。
①因字定纸,四周留边。用多大的纸来书写,可根据字的多少来定,写多大的字,写多少字,要与纸的大小相适应。如果纸大字小(少),会出现太空有凋零之感,这就是俗话说的“白”压“黑”。如果纸小字大(多),易出现拥挤堵塞之感。好的作品应是黑白相映,虚实相生,疏密相当的视觉效果。四周留边是指纸的四周都要留点白边,不能顶天立地,上下左右撑得满满的,满既塞而不通气,又不便装裱裁边。留白是为了便于裁边,为了通畅美观。至于上下左右各应留多少边,要根据幅式而定。例如竖式条幅作品,上下应多留,左右可少留。如果是横式横幅,左右应多留,上下可少留,这都是为了取得构图的协调和谐,美观大方之效果。
②自上而下,由右至左。这里指的是书写顺序,传统的书法作品,它总是自上而下作为字序,由右至左作为行序,这即是约定俗成的规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认读习惯,不能违背。
③首字统领,天头并齐。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说过:“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作品开头第一个字,就好比排头兵,整个队伍的所有士兵都要以他为准。它又好比乐队的定音哨,为全队定音。我在创作过程中发现,假如第一个字写好了,下面的字也能写好,假如第一个字没写好,写下面的字就失去信心,常常因此而弃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话用在书法创作上同样适当。所以我认为要千方百计,认真写好开篇头一个字,使它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以行草书为例,开头第一个字应写得粗壮凝重,最后一个字也要相应厚重些,大一些,以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至于天头并齐,是指一幅作品的几行字,每行的头一个字即“天头”务必并齐,不能高低错落,没有规矩。就是每行下面的“地边”也应相对齐正。特别是楷、隶、篆上下都应整齐;行草书可略有不同,但要求上头并齐,可略有不齐。
④字避雷同,行气贯通。同一幅作品中的字应在字形上作些变化,特别是相同的字必须要加以变化,不能雷同。即使楷书也应力避雷同。相同的字,同样结构的字,都应有所变化,只有这样,作品才会有生机,有活力。每行字的重心应相对,基本在同一直线上,这样才能行气贯通。除草书外,布字不要歪歪斜斜,偏离中心线。只有精通布局的书家,才能信手挥洒,欹正相辅,纵然无行无列,也觉行气贯通,浑然天成。不懂章法,故作弯歪,掺差错落,极易造成行气割裂,杂乱无章,这是值得注意的事情。
⑤字大款小,字古款今。这里的“字”是指正文的字,“款”指的是款字。素有“正文如主,款识如宾”之说,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正文的字应大于款字,不可喧宾夺主。题款的字体也有讲究,题款所用字体按照传统惯例,原则上遵守“今不越古”、“动不越静”的规矩。篆、隶作品,可用楷、行,行、草作品可用行书题款,唯有行、草、楷书作品不可用篆、隶题款。这些常规与汉字的发展史有直接的关系。例如正文是隶、楷,而用篆书题款,这就违背了汉字的发展史,因为先有篆后有隶。例如正文是篆,仍用篆题款,正文是隶仍用隶题款的话,虽字体统一,比较和谐,但是通篇显得比较单调;如改用行书题款,正文静穆,款字灵动,可使作品大大提神,静中有动,生动活泼。这叫做“文古款今”、“文正款活”。
上款是指某人或某单位请你写字。作品完成后,应题上索书者的名字,并将此名题在上款较高的位置,以示尊敬之意。上款所包括的内容:姓名+称呼+谦词 。写给长辈的书法作品,是款的题法一般称××同志,××先生,××方家,××女士,××老师。如果长辈是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可称××老;八十岁以上的长者可称××翁。书写者是晚辈,对长者一般不称呼姓,还要加上谦词,如:指正、法正、教正、正字、正腕、正之、清赏、雅属、斧正、正笔、正书。如:世耐先生清赏、宝星方家正 。为同辈所书的作品,一般称××同志,××书友,××仁兄,××同窗,××大兄××贤弟,××小妹,××学友等。这里应当注意,一般俗称不宜题款,如:××大姐,××二哥等。在称呼的后边还可以加上谦词,如:存念,惠存,留念,留存,清赏,嘱书,命书雅属等。如:长生书友惠存 剑明贤弟雅属 。写给晚辈的书法,上款可题××学生,××贤契,××贤侄,××爱孙,××爱女等。如:丽珍侄女铭记。
正文出处:作品的正文有诗词、文句、格言、警句等,这些正文的作者或文句题目,在题款时应这样写:王勃滕王阁序句杜甫诗客至对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诗和名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略正文出处题款。
年份的别称是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先后顺序搭配组成的,即“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年……”,60年才轮到一个“甲子年”,如2002年是壬午年,2003年就是癸未年,2004年就是甲申年,以此类推。
每月初一至初十称上浣,每月十一至二十称中浣,每月二十至三十称下浣。如:甲子年桂月上浣。题时间款时容易出现农历与公历混用的现象,如:一九八五年六月, 不能写成乙丑年荷月,因为公历的六月是农历的五月。书法作品的题款一般不用俗称而用别称(也叫雅称),如:“书于二O一二年”是俗称,应该为壬辰年。题款时如落书写地点,用雅称而不用俗称,如:书于北京西城肉食店,这类属于俗称地点。
⑥款前印后,印不过三。书法作品一般都是白纸黑字,有点单调。钤上一两方红印,显得醒目提神。印章的使用能起到破除平板,增强色彩,弥补不足,平衡整幅作品的作用。但也不能随便乱用,通常是名章印钤在作品左下方姓名之后,或一方,或二方。有时在作品的右上方钤一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的起首章,以便与左下角的名章印遥相呼应。有时也在作品的右边中间钤一方印,这叫做腰印,(或在左下方钤一方印,叫做压角印),这腰印和压角印通常很少使用。在章法上有“印不过三”之说,就是说在一幅作品上不能超过三方印。用印的法则是宁少勿多,宁小勿大。这就是说印的数量宁可少于三方,也不要多于三方;印面的大小不能太大,通常情况下可与款字相等或小于款字,切不可大于款字。这是因为印章颜色鲜明,引人注目,大了则有喧宾夺主之感。
印章包括名章和闲章两种。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一幅书法作品一般盖一阳一阴,两章之间隔一个章的空位,大小不宜悬殊。闲章分起首章(引首章、随形章)、腰章和压脚章三种。起首章不宜方形,应随石料因势成章。其内容应该与书法的内容相符,包刮年号章、月号章、斋号章和雅趣章。 腰章,应盖在常条幅的右边的中间,起补白作用。内容多半为书写者的籍贯或属性肖形印。以小圆、小长,小方形为佳。 压脚章,顾名思义盖在右下角,起平稳作用。
2、章法的“意境营造”之美:布白
3、章法的“多样统一”之美:变化
4、章法的“行气贯通”之美:自然
。。。。。。没写完,想自己先实践实践再完善!
恳请指正! 张祖峰 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