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课程教学>>书香校园>>>>阅览文章

教育的真谛

发表日期:2009/11/11 8:07:02作者:2009/11/11 8:07:02有2009/11/11 8:07:02位读者读过

教育的真谛

 

《孩子》

  有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一次,父亲叫他画静物写生,对象是插满秋菊的花瓶。孩子很快就交上作业。在孩子笔下,花瓶是梯形的,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叶子则是奇怪的三角形。简直是“四不像”。然而父亲并没有向儿子发火,他告诉儿子什么是梯形,什么是三角形……并从此开始教他几何学和代数。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他就是麦克斯韦。

  这个小故事使我想起在日本进修时看过的一部教育纪录片: 一群孩子在教室里玩,他们的鞋横七竖八地乱放着。这时进来一个人,他跟孩子们热情地打过招呼后,慢慢地脱下自己的鞋。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这个人把鞋整齐地摆放在鞋架上。孩子们等他走后,纷纷跑去捡鞋子,也整齐地摆放到鞋架上……

  这两个小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教育孩子,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把握方向,然后以身作则,因势利导。

 

 

“教”的艺术

  一次,女儿淳淳向我提出要给邻居莹莹买件小礼物,我故意表示不同意。淳淳急得哭了。我没有像以前那样迁就她:“如果你能说出理由,我就买,好吗?”淳淳苦思冥想,终于说出了两条理由:第一,莹莹是我最好的朋友,我过生日时她送给我一盒彩色笔,她过生日,我也应该送给她一件小礼物。第二,莹莹最喜欢小白兔,我想买一只小白兔公仔给她,她一定会很喜欢。听了淳淳的理由,我非常高兴,说:“淳淳很会讲道理,你把妈妈说服了。”当即满足了她的要求。从此,淳淳尝到了讲道理的甜头,遇到类似的情况,总要先想想,然后说出几条理由来……

  让孩子说出做事情的理由,一方面可以促进、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孩子通过理性反思,进行自我教育。

  幼儿教育不能只是一种“被动的教育”,而应是一种“自觉”的教育。“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育的目的;“不教”是为了“自教”,这是教育的艺术。

 

 

一个小时的价值

  朋友向我讲了他儿子的一件事:一次, 朋友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他很累并有点烦,却发现5岁的儿子仍靠在门旁等他。

  “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

  “你1小时赚多少钱?”

  “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朋友不耐烦地问。

  “我只是想知道,你1小时赚多少钱?”儿子哀求。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1小时赚20元。”

  “哦,”儿子低下头, “爸,可以借我10元钱吗?”

  朋友发火了:“如果你只是要钱去买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我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儿子安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

  朋友坐下来还在生气。后来,他平静下来—或许儿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朋友走进儿子的房间:“你睡了吗,儿子?”

  “爸,还没,我还醒着。”

  “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朋友说,“对不起—这是你要的10块钱。”

  “爸,谢谢你。”儿子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朋友问。

  “因为这之前不够。”儿子回答,“爸,我现在有20块钱了,我可以向你买1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其实,孩子要的并不多。有时,仅仅是爸爸一个小时的时间,或者是有爸爸陪伴的晚餐。

  责任编辑:蔡葵芳

 

 

天使为什么能飞翔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云南山区有一个贫困山村,家家户户都住着旧得不能再旧的老房子。一天,突发暴雨,想起村里的五保户家的老屋失修严重,随时可能倒塌,村长叫醒妻子和儿子,扛着一张竹床跑向五保户家。刚把五保户抬出房间,山洪就暴发了,泥石流从山上横冲而下,五保户家和村长家的房子都被冲倒并掩埋。有人说,村长家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救了自己!

  有一天,儿子问我,当今世界上最富的人是谁,我告诉他是美国的比尔·盖茨,儿子又问,比尔·盖茨为什么能赚那么多钱。我告诉他,因为比尔·盖茨推出了一系列别人无法超越的软件,在全世界加以推销获利。这样的回答显然不够准确。当我从网上了解到比尔·盖茨已经将一半财产捐给了慈善事业,且立下遗嘱,要在死后将全部财产捐给社会时,便越发感到自己的回答是不全面的。再后来,我看到一篇报道,比尔·盖茨在公开场合说:衡量成功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简单的一种方式是看他给周围人提供了多少帮助,是否有新的创造,是否因为这样的创造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只有这几方面都做好的人,才能算作成功的。我马上把这句话念给儿子听,以便让儿子全面地了解比尔·盖茨。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中学英语课本上学过的一句美国谚语:天使能够飞翔,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很轻。村长的故事诠释了这个道理,比尔·盖茨在公益事业方面的所作所为又何尝不是如此啊。天使为什么能飞翔?把这个道理讲给孩子听,让他从现在开始学飞。

 

较真的爸爸

  在国外生活了十几年的朋友,学业有成后回国发展,他把自己6岁的儿子冬冬送到了附近的实验小学就读。

  一天,朋友翻阅冬冬的语文作业本时,发现冬冬有一个组词的题目被老师打了一个叉。这个题目要求用“亲”字组一个词,冬冬组的词是“亲嘴”。朋友叫过冬冬,问:“冬冬,你知道为什么这个词老师给判错了吗?”

  冬冬撅着嘴说:“我也不知道,老师说这个词不文明。可是我觉得它是对的。”

  朋友认真地说:“你的老师是错的,你是对的。走,我们去找你的老师。”

  然后朋友连夜就领着冬冬到了他的语文老师家。

  年轻的语文老师虽然觉得朋友有点小题大做,但在他的坚持下,还是改判了那道题,重新在作业本上打了一个勾。

事后,朋友对我说,他并不是仅仅为了这道题的对错去找老师,他只想告诉孩子一个做事的态度。你认为对的事情,你就要坚持到底,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事情的真相。即使最后你确实错了,你也会知道为什么。

 

闭上眼睛看教育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真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我认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颗洞察教育的玲珑剔透的心,应该有一双发现教育问题的慧眼。听的太多了,看的太多了,觉得很累却也理不出头绪。我想应该闭上眼睛,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寻找教育的真谛。与先贤对话,与圣哲对话,与学生对话……我发现心灵是一座巨大的宝藏,心灵的深处真的蕴涵很多我们所不曾发现的东西。心灵的宁静能让我们抛开很多纷扰,能让我们把现实工作做得更好。

 

由“藏羚羊下跪”说开去

最近,在不同的媒体相继看到了同一个故事。一个可可西里的老猎人,清晨起来走出帐篷,看到了一头肥硕的藏羚羊。出于猎人的本能,他很快取出猎枪,而那头羚羊并没有出于动物的本能出于求生的本能而离开。面对老猎人的枪口,藏羚羊两条前腿跪下去,眼里流出了热泪。老猎人开枪射杀了这头跪着的羚羊……事情本来可以结束了,可是这跪着的羚羊怎么也不能让老猎人入睡……他用锋利的刀子剖开了羚羊的腹部,他看到了一头小羚羊。老猎人什么都明白了,从此在可可西里再也没看到这位老猎人……故事凄婉得令人心碎,动物与人无形中沟通了,没有语言。然而在她跪下去的一刹那,我们并没有读懂一位母亲的心。我们重视自己,超过了所有的一切。教育对人的教化,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是多么无力。我们希望我们的教育能使我们的学生善良而富有爱心,但是当与现实冲突的时候,正面的教育往往无法显现出来。

我们的教育到底起不起作用?我给自己──一个十年教龄的教师,打了一个极大的问号。我把这个故事讲给我的学生听,我发现了他们眼中的善良和同情;我把这个故事讲给老师们听,我发现了他们的感动。我相信人都是生来善良的,就像老祖先的教导“人之初,性本善……”我佩服那个以打猎为生,以射杀藏羚羊为荣的老猎人,他的一生是光荣和勇猛的,在他心里荣誉是第一位的。我徘徊在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思想的夹缝里,我们究竟是谁?我们究竟能做什么?

真是很巧,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消息(一条很令我怀疑的消息)。某饭店的厨师,在炸鳝鱼的时候,发现其中一条鳝鱼努力弓起身子,厨师很奇怪,就剖开了鳝鱼的肚子,结果发现里面有小鳝鱼。也许作者想从另外的角度来阐释动物母性的伟大。我怀疑,但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

人与自然成了世界的主题,大家都在呼吁回归自然,保护自然。看来人们都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但是,有几个人能身先士卒,身体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写进了课程标准。同时就把这项重要的使命交给了我们,我们如何去完成?教育在这方面究竟能不能起作用?

我想,这方面的教育应该走出课堂,走进广阔的大自然,让学生在和自然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自然的亲切和伟大,感受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讲几个故事,只能打动学生几次,学生听得多了,反而会觉得是假的,就如我。只有在广阔的自然中,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烙印,学生的心灵才能被震撼,听讲与经历确实是两种不同的感受,学生的心路历程,有了风雨才有情。

今天的教育走出课堂,又是何等艰难。家长层次高了,有的是硕士博士,但是真让他们的孩子走进大自然,他们肯定也会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看看我周围的这些人,应该算是懂教育的人,说起别人来头头是道,真的让我们的孩子去接触自然,恐怕也没有人敢痛快地答应。我怀念农村的生活,我敬佩那些没有文化的农民,我觉得很多农民培养出来的孩子善良、坚强。他们在知识上是缺少的,但是在亲近自然理解自然上远远超过我们。教育不能挂在嘴上,要落实在行动中,这是路人皆知的道理。而我们二十一世纪的绝大多数人,仍愿意把教育寄托在课堂上,存放在学校里,停靠在嘴边上……

我有些激动,因为我想我们应该比别人做得更好。我想呼吁,我们不要在做以前就去说,我们不要在做得不好的时候就大肆宣传。让这个世界安静一会儿,让每颗心都沉静一会儿,每个人都用行动说明一切……

我们的教育需要行动!

 

 

“猜猜我是谁”

一天,下了课。因为有事,我和一个学生在教室里谈心。忽然,一双冰凉的小手捂住了我的眼睛,“猜猜我是谁?”我猜出了她的名字。看着另外几个同学眼睛里兴奋的光芒,看着她红扑扑的小脸,我心底的那丝不快仍隐约着,虽然我脸上也挂着微笑,我相信我的那丝微笑肯定很牵强。

过后,这幅情景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重播,挥之不去。我自认为是个民主的老师,也写过几篇呼唤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文章。而当学生的小手捂住我眼睛的一刹那,心里的那丝不快究竟是什么?是因为她无视场合,打破了我教育学生的气氛?是因为她用小手“践踏”了我的师道尊严?是因为她有可能激起其她学生心底的不安份?……这个学生是从别的学校转来的,那天是她来的第二天。她和自己的老师开了一个小玩笑,在她看来这是应该的,在她看来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在课间的时候可以相互游戏。

我也常和自己的学生开玩笑,有时也拿他们取笑,说些:“穿上马甲我也认识你”之类的话。那时,我的心情是愉悦的,看到学生的笑脸,我很清楚这快乐是我给予他们的。我是一种给予式的快乐,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威者的快乐。而这个学生主动地伸出手的一刹那,我觉得如此被动和尴尬,好像自己亲手建构的一种秩序忽然间荡然无存,所以,那时那刻,竟表现得令自己都吃惊。

也许是她读懂了我微笑的虚假,从那以后无论任何时候她都没有再做同样的事情,她脸上也从没再现那般灿烂的笑容,只到我离开那所学校。

现在我内心深处很希望,希望一双冰凉的小手捂住我的眼睛,让我那看惯了世俗的眼睛明澈起来。我多么渴望自己走下那虚假的师生平等的讲台,真正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学生的亲密伙伴。

每当我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看到自己面对的学生时,我都禁不住问自己:我是谁?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年轻教师,我工作的意义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而是给他们一种与他人平等的健康人格。我应该为学生的生命负责,让学生在平等的关系中,懂得尊重,我想那是一种真实的尊重。

 

 

“别摸我的头”

我记得很清楚,因为那是我从教10年来在课堂上第一次听到如此刺耳的话。我要去参加讲课比赛,借班试讲,在小组讨论的环节中,我参加了一个小组的讨论。有一个小男孩在讨论中表现得特别出色,我表扬了他,并且摸了摸他的头,想把我的这份表扬表达得更加充分些。没想到,他很不满,并且小声嘟囔:“别摸我的头,讨厌!”声音很小,但对我不亚于一个响雷。幸亏是在讨论,没有学生注意,听课的老师也没听到,我心里却有隐约的痛。我努力镇静一下,保持着自己的风度,但是只能走开了。

这不由使我想起了几年前,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有一次开完家长会,一个小女孩的家长拉住我,非要谢谢我。说他的女儿回家说:“老师表扬我了,老师还摸了我的头呢!”孩子那股兴奋劲就甭提了,真是感谢老师。我记起来了,确实有这么回事,我在小女孩的日记中也读到了与家长所谈的同样的内容。

今昔对比,短短五、六年的时间竟有如此大的区别。我猛然想起听过几个不同版本的大体相似的故事:我们国家的某人被约到外国友人家做客。门开了,他看到了主人家的小男孩,他就摸了摸小男孩的头,以示友好。没想到小男孩愤怒了,大声说:“不要摸我的头。”男孩涨红了脸走开了,男孩的父亲那位国际友人,也不很友好地说:你为什么摸他的头?还听人说,到了外国人家中不要摸他的儿子,要摸他的小猫、小狗,那样他才会高兴。听这些的时候总觉得可笑,不就是摸一下头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心中暗笑外国人迂腐。

没想到,自己也受了当头一棒,这一棒反倒惊醒了我。

时代在变换,人的自我意识开始回归。教育者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时代教育这个时代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才会有生机和活力。原来听“张扬个性”和“发展个性”总觉得那么不可触及,现在好像一下子悟出来了。我们教育者就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适合时代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的人才。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自己,只有服从与听命。而现在小学生可以站出来向“权威者”说“不”,向“权威者”表示自己的不满,这说明他们已经不再盲从,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俯首贴耳,听命于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需求。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做好自己,都能自尊、自信,我们的国家会发展得更加迅速。

教育者不应是统治者,应该能听取来自不同心灵的,不同个性的声音,那声音可能刺耳,但那是生命的声音。我们要尊重生命,爱惜生命,让自我意识、生命意识,在我们与学生的共同相处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教育的使命就是为生奠基。

 

 

“摸高架”的启示

最近,参观一所中学,当我们一行人走在校园里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特殊装置。上面标有刻度,是用来测弹跳高度的。(因为我不知它究竟叫什么,就暂切为它命名为摸高架吧。)我们让走在路上的一个学生现场表演了一下,我也试着摸了摸。我发现在这条路上相隔不远,还有一个这样的装置。这里既不是跑道又不是运动场,为什么要在这里装上这种东西呢?

参观这所学校的教学楼时,几个老师赞不绝口,“看人家这墙壁……要是在我们那里早就……”我忽然有所感悟,想起我上学的时候,那时候我是个比较听话的学生,但是下了课也会随其他同学攀在教室的门框上做引体向上;也会随着别的同学去拍粉皮墙,看谁跳得高(当然是老师不在的时候)。现在很多学校也发生这样的事情,墙上因为学生比谁踹得高,而留下莫名其妙的脚印,昨天还挂得好好的牌子,第二天不翼而飞或丢在了地上。所以,很多学校对这样的行为处以重罚,每天值班领导、老师、学生就像警察一样全天候巡视。时间久了,墙皮干净了,楼道干净了,而蕴含在学生心中的那份能量并没有被化解,在适当的时候还是会爆发出来。

我想有些行为看起来是和老师、和卫生纪律作对,但那并不是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而是某个时期学生的共同特征,只是有的学生没表现出来。我们教师、领导付出巨大艰辛换来校园整洁的同时,压制了大多数孩子跑一跑,跳一跳,喊一喊的简单欲望。我们太重视结果了,太重视我们自己的感觉了。我们采用的多数是“堵”的办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为我们没有从根源上去考虑。如果我们能抓住教育的规律,就像设置摸高架一样,让学生在适合的地方可以随时跑一跑,跳一跳。既降低了管理难度,缓解了师生矛盾,又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这种疏导的办法很有成效,为什么我们总是想不到呢?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思维有问题。

教育无小事,一句话可能化干戈为玉帛,一个举措可能点燃一堆生命之火,关键看我们怎么说,怎么做。教育需要教育者全身心的投入,用自己的敏感和智慧赢得教育的成功。

 

 

雪化了,究竟是什么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及宣传力度的加大,很多科学的教育理念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相信很多人,包括学生家长,都听说了那个关于雪化了是什么的故事。雪化了,变成了春天。一个绝妙的而又只有儿童才能说出的话被老师制止了。于是很多人批评那个教师,进而批评整个教师队伍,进而批评教育。认为误人子弟者,乃中国教师;影响中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者,乃中国教育。

毋庸置疑,中国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很多问题并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教育受一定历史阶段,受政治、经济的影响。我们从“一言堂”走到“群言堂”是经过很长一段时期的,这与政治有很大关系。我们的教育理念更新了,与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没有电子计算机何谈信息技术教育,没有网络何谈网上搜索信息。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教育的发展需要物质基础。教育也受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过去的教育与现在的教育比较,无论从内容,从形式都不可比,也不能比。一部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

“雪化了,变成什么?”如果向前推二十年,答案是什么?如果说“雪化了变成了春天”,专家会说答案正确吗?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前天听的一堂课。一位老师上《秋天》一课(小学二年级),老师问:“秋天到了,除了稻子成熟了,还有什么成熟了?”有个学生回答:“叶子熟了”,老师微笑着鼓励学生“你说得真好!叶子黄了,从树上飘下来,那就是叶子成熟了。”看来这个老师也了解“雪化了”的内涵,处理得比较恰当,我们这些听课者也听得比较舒服。既为学生的这种表现,又为我们自己能理解这种说法而感到高兴,看来我们进步了。但是我想如果专家们不做报告,专家们不说这是创新思维的火花,我们第一线的老师敢不敢说是对的?

也许在我们的课堂上曾经有千万次这样的回答,而我们缺少一种观念,缺少一双慧眼,缺少一种胆量,致使很多时候没能发现,更谈不上鼓励学生,虽然我们希望他们做得更好。时代的局限,就像一张巨大的网罩住了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我觉得作为教师,特别是信息时代的教师,应该努力挣脱时代的束缚,走在时代的前面,走出权威的“光环”或“阴影”,去发现散落在我们课堂上的一颗颗珍珠,去开辟自由天地。教育是为下一个时代准备人才,教师是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操作者。教师应该是教育的代言人,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面对批评与指责,我们最好的回答就是努力做得更好。

走进现在的课堂,不难发现另一种倾向,学生说得多了,老师却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了。只能是你好,他好,大家好。每个人都说得不错,那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就因为这雪化了的故事,大家对学生的评价都望而却步,采取回避的策略。听《曼谷小象》,一位教师对学生说:你们想像一下,小象还能干什么?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能擦桌子,有的说能拖地……而教师一概评价“好,真聪明!”真让我们这些听课者感到奇怪,现实中的小象究竟有没有可能做这些事情。是不是开放的课堂就允许学生胡言乱语。那我们培养的学生还有没有基本的道德观念,有没有是非曲直的行为准则。如果一切都可以凭借主观去判断的话,那还有没有客观世界的存在。我们是需要孩子的奇思妙想,但是连最起码的评价标准都没有了,那我们的教育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是所有的雪化了,都是春天!所以,我们要善待而不能溺爱,信马由缰,到头来教育会无路可走,无路可退。

雪化了,是春天,我们渴望走进教育的春天。相信我们的教育摆脱了种种束缚,抛开了种种困扰,也会有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闭上眼睛看教育,也许不合时宜,因为很多人都在外出学习。大家都在睁大眼睛,都在擦亮眼睛,想把教育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我总觉得教育的真谛就存在于教育本身,就存在于教育者本身。能够看到的教育形式总是一种表面现象,用言语所能表达的教育规律总是不完善的。走遍了南北西东,自己的教育还是要自己施行。风风火火的学习的同时更要潜心研究。

闭上眼睛,向内追求,我想我们会发现教育之美。

《山东教育》(2003年4月第10期)

 

 

教育的艺术:理解与宽容

2005年5月31日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宽容作为一门教育艺术并不是有些人说的放纵不管,而是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保护教育对象的自尊心,使其从心灵上深刻反省自己的一种教育的技巧,她的使用要有一定的教育基础和一定的教育情景。

    曾经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人去别人的菜园里偷菜,被菜园的主人看到了,可是菜园的主人却不制止,反而转身就走。年轻人认为菜园的主人要去告诉官员了,就连忙赶上去。不料菜园的主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了。年轻人想了想,上前敲门,门开了,年轻人向菜园的主人说:“我被你看见了。”菜园的主人说:“看见了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有出。”“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年轻人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菜园的主人笑道:“你说什么话?咱们是一个村的人,你只是想知道我那菜为啥长得那么漂亮,对吗?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不信?你先尝尝。”说着,菜园的主人去厨房里抱出两棵菜,硬是塞到了年轻人的手里。后来,这个年轻人成了众口称赞的具有好品行的人。

    由此我又想起了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生的事:说的是一年级有个女孩子叫季娜,她的祖母病得很厉害,季娜想给祖母采朵鲜花,使老人在病中得到一些欢乐。但是,时值严冬,到那里去找鲜花呢?学校的暖房里有许多菊花,其中最美的一朵是全校师生都极为喜爱的“快乐之花”。季娜一心想着病重的祖母,竟忘了学校的规定,大清早走进了暖房,摘下了那朵“快乐之花”。正当这时苏霍姆林斯基走进了暖房,他看到了季娜手里的菊花,大为吃惊。但是,他注意到了孩子眼睛里那无邪的、恳求的目光。问明情况后,异常激动的他非但没有责怪季娜,反而让季娜再采三朵带回去。并对季娜说:“你再采三朵,一朵给你,为了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另外两朵送给你的父母,为了他们教育出了一个善良的孩子。”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充满深情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一位教育家的教育艺术。花是美的,学校的规矩也是重要的。但教育家看到的是比花更重要的一片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成功之处是教育家对于纯真孝心的爱怜与爱护,对于人关心人的真情的肯定与鼓励,对于善良的心的赞叹和褒奖。还有是对教育的真谛、教育的最美好的追求就是培养具有美好心灵的人的深刻理解。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我们所面对的希望的明天,学会宽容与理解吧!真正理解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职责,才有可能于一言一行之微,渗透丰富的情感,饱含师爱,只有对学生感情真挚、炽热的教师,才有可能洞察学生的心灵,理解其心意,发现其美好之处,不论惊喜或微笑,赞叹和同情,批评和鼓励,都将永远铭记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前进的力量!

作为一名家长也好,教师也好,怎样学会宽容呢?我的理解要从三个方面做起,首先是态度上的宽容,当孩子有错时,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其次时时间上的宽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冷处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需要“趁热打铁”,要有时间让孩子在宽容的氛围里反省;再次是处理上的宽容,我上面举的两个事例就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你不妨一试。(来源/匈牙利新导报,作者/中匈双语学校 肖远骑)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自我教育乃是教育的真谛和核心”。

在汪中求先生《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我认为有两句话最有道理,一句是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说的:“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另一句是作者所说的:“我们普通人,大量的日子,很显然都在做一些小事,怕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作者:宋凤兰)

 

  亲爱的老师!您还记得我吗?那是1962年的春季开学,一位体弱多病的母亲领着一个怯生生的小女孩来到了您的学校——沈阳市一所重点小学。由于搬家而没有找到学校,已经一个学期没有上学的我,入学考试数学成绩不及格。面对一位母亲的哀求和可怜的孩子的哭泣,是您,就是您!挥动着那只会笑的手把我轻轻地呼唤。我低着头,哭泣着走到了您的身边。“孩子,我要你,你能给老师争气吗?”“能!期末考试得双百!”我咬着嘴唇连忙点头小声地说。

  奇迹就是这样发生了!到了期末考试,全校200多个四年级升五年级的学生,只有我一个人得了双百!“老师真神!老师能救人!长大我也当老师!”这是我手捧双百,在心里暗暗说的三句话。

  1969年我刚刚满19岁的时候,我当上了老师!在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那一双双渴望的大眼睛时,我的心里又暗暗地说了话:我要做全中国最出色的小学老师!

  我是最幸运又最幸福的人!我不仅得救于我亲爱的老师,而且我还得教于两位世界现代教育大师——苏联的 苏霍姆林斯基与日本的铃木镇一的现代教育理论的点化。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真谛是什么?什么是教学?教学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如何培养一个个具有独立个性的高级生命?面对一个个天真无暇的孩子教师应该给予的是什么……一连串的思考使我顿悟:教育是一种伟大的开发!一股教育叛逆的激情在我心中迸发!

  奇迹真正的出现了!那个曾经被老师救过的孩子,已经成为要用生命去救孩子的老师!“解放老师!解放孩子!解放家长!”一个大胆的教育拯救方案在一个曾经被拯救过的孩子的心中构成。经历了16年的探索和实践,终于形成了一整套中国自己的儿童教育之路——“儿童智能早期综合开发”。经历了6年的小学全过程实验喜获成功!被称为“面向21世纪的超前思维超前实践”。又经历了13年的艰苦拼搏,如今终于完成了实验的全部验证工作,即从学前儿童到高中学生,从常态儿童到非常态儿童,从汉民族地区到少数民族地区,从东北到海南到中原。一个我心中最大的心愿已经实现,那就是我回报给老师,回报给祖国的“世纪阳光工程”已经于新世纪同步启动,现在“阳光工程”已经自海南向全国普及,《宋凤兰教育开发网》已经在全国三个教育网站开设《宋凤兰心灵阳光空中课堂》。《宋凤兰综合开智阳光教育万里行》已经成功地完成启动仪式——浙江*宁波行。

  奇迹就是这样发生的!一位老师拯救了一个普通的孩子,一个被救的孩子又去拯救所有的孩子!这就是教育的奇迹!是老师创造的教育的奇迹!奇迹的奥秘就在:她那会笑的手和她那轻轻润泽心田的话语:“你能争气吗?”这是直插心灵的深刻的教育!

  亲爱的老师!在第20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作为一个15前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现在已经成果丰硕荣誉满身的我,只想告诉大家,在“宋凤兰”的荣誉上应该永远记载的是您,拯救我的老师——“庄凤兰”。在这里我最想对老师说的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