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离子的检验》教学案例
发表日期:2008/5/6 7:30:00作者:2008/5/6 7:30:00有2008/5/6 7:30:00位读者读过
《常见离子的检验》教学案例
南京市江宁区桃红中学 张尤胜
一、教学设计思想——突出课堂学生的主体性
对于中考复习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势必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准备,教学设计应以学生所求,学生所需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课堂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复习中,以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探究为主。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思想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切实提高专题复习的有效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常见物质(酸、碱、盐)的性质。
能力、方法: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化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难点:混合物中离子的检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提问】展示一瓶稀硫酸,如何检验? 常见的离子有哪些?怎样检验这些离子? 常见离子的检验 H+、Fe3+、Cu2+、OH-、Cl-、SO42-、CO32-、 N H4+ 具体方法见附录1。 【例题1】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五瓶白色粉末CaCO3、CuSO4、NaCl、NaOH、Na2CO3,请设计鉴别上述固体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见附录2。
【演示实验】演示鉴别的全过程。 【提问】鉴别物质的步骤是什么?有哪些注意点? 【归纳并投影】 (1)取样编号。 (2)一般先考虑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溶解性),再考虑运用化学性质来区分。 (3)正确使用试剂(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过渡】纯净物离子的检验根据它们之间的不同的性质,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物质往往是混合物。 【例题2】有一未知溶液中含有CO32-及少量SO42-和Cl-请设计实验方案加以验证。 【引导】 (1)检验SO42-,加什么试剂? (2)是不是加入Ba2+后,出现沉淀,就说明有SO42-呢? (3)加入酸的量有没有要求呢? (4)怎样判断过量? (5)检验Cl-,加什么? (6)是不是加入Ag+后,出现沉淀,就说明有Cl-呢? (7)所加试剂的酸根离子可否任意选? 【要求】分组讨论,提出实验方案,记录所加试剂及所加试剂的量和顺序。 流程图见附录3。 【提问】在进行混合物中离子检验时,要注意什么? 【归纳并投影】 在进行混合物中离子检验时,还要注意有没有其他离子干扰,这就需要注意所加试剂的顺序、用量和有无新离子的干扰。
回到上课前提出的问题。
思考、讨论。
学生讨论、互评。
|
观察、思考
回忆已学知识,想出检验离子的各种方法。
学生代表发言。
分组讨论鉴别方案 按实验顺序依次记下所加试剂 汇报讨论结果
观察、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回忆思考物质鉴别的步骤、注意点。
问题→讨论→设计→实验
分组实验:检验一未知溶液样品中是否含有CO32-及少量SO42-和Cl-,并完成实验报告(即流程图,附录3)。
思考、讨论、做答
学生上台演示
【反馈】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是NaCl 和Na2CO3 混和物,也可能是其中一种,请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它的组成。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体会? |
引出“探究”主题
由实物引入,联系实际,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兴趣。
提出问题,发散思维,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 选择这五种典型的物质,考虑物质的溶解性、离子的颜色、溶于水是否放热、典型的离子(Cl-、SO42-、OH-、CO32-)之间的检验,体现分组思想。 讨论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 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了解方案的可行性。 让学生概括,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有成就感。
该题是一道由2003年南京中考题演变而来,将试题变为教学问题可扩展学生思维空间和角度。
问题由浅入深,逐渐加大问题的难度,符合认知规律。
离子的相互检验思想。
认识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科学问题的基本过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思维的严密性,及动手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因为针对学生演示,台下学生观察更仔细,想找出操作过程中有无不规范动作。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专题复习的一般思路。 |
附录1:
离子 |
加入的试剂 |
现象 |
H+ |
酸碱指示剂 / Zn / Na2CO3 |
变色 / 有H2 / 有CO2 |
Fe3+ |
|
溶液中黄色 |
Cu2+ |
|
溶液中蓝色 |
OH- |
酸碱指示剂 / Cu2+ / Fe3+ |
变色 / 蓝色沉淀 / 红褐色沉淀 |
Cl- |
AgNO3溶液和稀硝酸 |
白色沉淀 |
SO42- |
BaCl2溶液和稀硝酸 |
白色沉淀 |
CO32- |
盐酸和澄清石灰水 |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N H4+ |
NaOH溶液 |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附录2:
未知溶液样品 |
向溶液中加入: |
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目的是: |
继续向溶液中加入: |
|
样品中: |
继续向溶液中加入: |
|
样品中: |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堂专题复习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环节采用“问题引入→相关知识回顾→例题拓展讨论→习题深化巩固”的模式。特点如下:
以物质的性质和离子的检验为知识载体,在探究合作的互动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生的主体参与的互动中,拓宽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展示自己,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意渗透化学的学科思想:结构决定性质,离子鉴别过程中的分组思想,离子之间的相互检验思想;在教学手段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实验、验证,初步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