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发表日期:2008/5/6 7:30:00作者:2008/5/6 7:30:00有2008/5/6 7:30:00位读者读过
浅谈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江宁区桃红中学 张尤胜
著名科学家华罗庚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的思维”。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应具有创造性,认为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态,
这种思维以它的效果是否具有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与真理性为检验标准。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尽管初三化学教学内容不多,但由于有中考压力,教学任务繁重,有些教师认为初三上学期的化学课可进行创新教育,初三下学期可进行应试教育。然而,笔者坚持将创新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通过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渗透创造性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实验设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联想思维法
联想思维法是根据事物之间都是具有接近、相似和相对的特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它是通过对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与可比性,去扩展人脑中固有的思维,使其由旧见新,由已知推未知,从而获得更多的设想、预见和推测。中学化学知识中有很多的物质都具有相似性,这为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法“创造”了条件。
例如:在开展了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之后,结合以下信息源“铜在干燥的空气中化学性质不活泼,在潮湿的空气中,表面可生成碱式碳酸铜(铜绿)。”可要求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对铜生锈条件进行探究。有的同学设计如图的实验装置。
在教师指导下可设计如下问题:
(1)铜生锈所需要的条件实际上是铜与 相互作用,发生化学反应所致。
(2)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铜生锈时产生铜绿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4)铜和铁相比, 更容易生锈,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5)写出一种防止铜制品生锈的具体方法 。
解析:Cu生锈变为(Cu2(OH)2CO3),根据(Cu2(OH)2CO3)的组成元素可知:铜生锈除了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相互作用外,还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装置2中的铜丝基本无变化,说明是NaOH在起作用,它吸收了空气中的CO2,从而进一步证明在没有CO2的条件下,铜难以生锈,整个实验探究出了“铜生锈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结论。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法又称辐射思维法,它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在心理学和教科学法的诸种专著中,都一致承认“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发散思维从多问、侧问和反问朝着不同方向进行,它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它可灵活、迅速地产生多种多样的想法: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既思前因,又想后果,这是发散思维多向性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扩大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一题多解”应该是发散思维在化学上的具体体现,展开化学“一题多解”的教学要用启发式,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愿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讲清一题多解的思路;布置一题多解的作业;推广学生中一题多解的好方法。
例题: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五瓶白色粉末CaCO3、CuSO4、NaCl、NaOH、Na2CO3,请设计鉴别上述固体的实验方案。
要求学生每人至少设计两种以上不同方案,由于学生已具有鉴别物质的方法,根据五种物质的个性,设计不同方案,经过教师汇总,选出几种不同的鉴别
方案(如下图),并进一步组织他们探究,仔细分析比较这几种不同方案所用的试剂及各反应现象找出最佳方案,经过实际练习和探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
步发散。
同时在讨论解题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中有创见的同学进行适当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除杂质题中有这样一题,除去KCl含有少量的K2CO3杂质,按照常规方法都选择BaCl2将K2CO3转化成BaCO3过滤,班上有一位同学不是这样做的,他认为加BaCl2,CO32-是除去了可剩余的Ba2+不好除。这样又引进新的杂质,他采取的方法是先加HCl;K2CO3+2HCl=2KCl+H2O+CO2↑,当没有气体产生时证明CO32-已除尽,然后加入KOH调PH值至中性,此法虽然复杂了一点,但他毕竟动了脑筋,解题思路宽,知识用的活,解法与众不同,比较有创见,我向全班同学介绍并肯定了这一解法,不仅提高了该同学的学习兴趣,对大多数同学也有启发和教育作用。
三、逆向思维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逆向思维法是相对于习惯思维而言的,也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它常常与事物常理相悖,起到出奇不意的效果。因此,在创造思维中,逆向思维是最活跃的部分。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节时,教师一般向学生直接灌输二氧化碳制取所需药品及装置等,学生容易在知识反馈中错写出:CaCO3+H2SO4==CaSO4+H2O+CO2的方程式,我们若把问题逆转过来,用反问的方法进行逆向思维,产生如下问题: 提出能否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用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让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答案:不能。然后诱导学生用吸滤瓶、小试管、浓碳酸钠溶液、浓盐酸溶液等仪器及试剂设计一个实验:熄灭酒精灯火焰。由此得出,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步步深入,步步点拨,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成功的喜乐。使学生情绪倍增,效果良好。在运用逆向思维时,先找到传统的思维方法,然后按照与它相反的思路进行思考,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只要我们善于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创设不同的条件,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兴趣,调动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动机,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