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准备阶段
发表日期:2008/11/4 18:52:05作者:2008/11/4 18:52:05有2008/11/4 18:52:05位读者读过
一 选择研究的主题、对象与范围
1. 是否合于自己之研究兴趣? 2. 是否太冷僻,不易搜集资料及研究?
3. 是否资料太多,不易消化? 4. 是否超过自己之研究能力?
5. 是否有研究价值? 6. 是否很多人研究过,不易有新的成果?
7. 是否不易获致研究结论? 8. 必要时征求师友意见。
使所处理的问题单纯化。范围太小,施展不开;范围太大,流于空泛。必须确定有一待处理的问题,在研究与撰写过程,常常问自己:「我是不是在回答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让自己有从容的时间自由思索这问题 (主题) ,随时记下自己的灵感。
二 搜集资料
1. 数据之类别
(1) 依直接、间接分类
a. 直接数据 (一手):原始著作、语录、信函、诗文、行状、碑铭、传记等。
b. 间接资料 (二手):史传、后人之研究等。
(2) 依编制性质分类
a. 一般数据
(a) 古籍
(b) 当代丛书
(c) 当代专书
(d) 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论文集论文、其它未出版论文。
(e) 工具书︰字典、辞典、书目、索引、类书、百科全书、年鉴、年表、中公历对照表、年谱、地图、名录、手册、法规汇编、统计资料、手册、便览等。
(f) 史料︰史籍、方志、传记、游记、官方文献、档案、碑铭、造像、遗迹、出土文物等。
b. 电子数据︰网络数据、电子出版品 (电子经典、个人光盘、辞典光盘、电子期刊、电子报等。)
2. 数据之选择:须考虑数据之来源之可信度、立场之客观性、内容之正确性与完整性。一手资料越早越好,后人之研究越新可能越有参考价值。
3. 资料之线索:(1) 网络资源 [如国家图书馆、中央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各学术机构等网站] (2) 图书目录 (3) 论文索引 (4) 专著或论文 [尤其是博硕士论文] 后附之「参考文献」 (5) 辞典 (6) 咨询有关学者或师友
4. 数据之所在:(1) 图书馆 (2) 网络资源 (3) 数据中心 [如政治大学社会科学资料中心,有全国学位论文及国科会研究报告等] (4) 史料馆 (5) 光盘 (6) 其它任何收藏之场所
三 整理及阅读资料
1. 影印建檔:影印重要数据分类存盘,成立个人数据库。可利用计算机之数据夹存盘。
2. 阅读资料:阅读各种专著及论文,作成札记。可用活页纸或计算机,进行分类储存。
3. 制作卡片:用数据卡,或用计算机中之活页簿、数据表分类建文件 (可用Excel或Access建立活页簿或数据库)。
(1) 可就专著或单篇论文作卡片,对其内容作提要 (用自己的文字作)、引录 (引录原作之文字,不可更改文字或标点符号,但可用删节号删去不引之部分)、解义。若对该内容有自己之心得或评论,可用「按语」作记录。分别用略符代表,S代表Summary (提要),Q代表Quotation (引录),P代表Paraphrase (改写或释义),N代表Note (按语)。
(2) 可依专著或论文原有的章节段落次第作卡片。
(3) 或依概念、问题为主题来作卡片,将所有数据中关于同一概念或问题的卡片汇集在一起,有利于分析、比较与探讨。对同一概念或问题,不同的研究者之意见在比对下,也可以作深入的讨论。
(4) 可把数据中的外文译成中文,抄入卡片中备用。
(5) 卡片标记数据出处之项目:作者、书名 (或篇名)、出版地 (或期刊名,卷号)、出版 (或出刊) 年月、版次、页次等。如同一出处制作多张卡片,则于首张卡片标明出处,其它则依序编号。
(四) 资料之研讨
除自行根据所阅读的资料、所作的札记、卡片作研究外,并与有关学者或师友讨论所读的数据,自己的心得以及所遭遇的问题。
(五) 研究法举例
1. 文献学研究法: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语文、文法、文献发展史等。
2. 史学研究法:传记、人物、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实况等。
3. 哲学研究法:(1) 发生研究法︰研究某种哲学思想、观念、概念,发生或逐步形成、发展的历史;或某位哲学家之思想由青年、中年至晚年演进的历程或变化的轨迹。
(2) 解析研究法:解析某种思想所用的词语意义,及论证之过程。
(3) 系统研究法:系统展现某种思想或知识的理论架构。
4. 文学研究法:研究文体类型、风格、结构、写作技巧、鉴赏、文学批评等。
5. 比较研究法:不同文化、信仰、思想、概念、地区、时代、学派、人物、作品、方法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