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_校本培训>>>>阅览文章

优秀教育案例示例1

发表日期:2010/4/14 14:55:39作者:2010/4/14 14:55:39有2010/4/14 14:55:39位读者读过

感受“嫩生生”

南京市小行小学    董云

 

“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这是一年级语文课《春笋》重的一段,其中,“嫩生生”是比喻中本体“春笋”和喻体“娃娃”的相似点,而对这个相似点的理解也是一年级小学生学习的难点。于是,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张老师的“触摸法”:

上课时,张老师神秘地拿出一根春笋,让一个学生剥一剥皮,摸一摸嫩笋,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说春笋的外皮很硬,很脏,很紧;张老师立刻给予了肯定,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裹”、”浅褐色的外衣”等词语,没有这些,也就没有“嫩生生”。学生争先恐后地都想剥一剥春笋,但,因为教学时间所限,张老师又神秘地拿出一根剥好了的春笋,让学生看一看颜色,摸一摸感觉;学生说,春笋嫩嫩的,滑滑的。有的学生调皮地掰下一小块放在嘴里吃起来,还一个劲地说“好吃”。

李老师的“观察法”:

上课时,李老师带来一张春笋的图片和一张胖娃娃的年画,挂在黑板上。问学生:“你们想想看,春笋怎么像娃娃?”于是,学生七嘴八舌:样子有点像,都是长长的……颜色有点像,都是白白的……皮有点像,都是滑滑的……。经过讨论,老师总结说,白白的、滑滑的,都是嫩嫩的感觉。春笋就像这样的嫩生生的娃娃。李老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来理解“嫩生生”,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王老师的“想象法”:

上课时,王老师什么也没有带,就把“春笋”“娃娃”“嫩生生”写在黑板上,问:“你们见过小娃娃吗?小娃娃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小娃娃会哭,一哭就不停……小娃娃活泼可爱,很好玩……小娃娃软软的,不会走路……小娃娃的皮肤很嫩,光滑滑的一碰就破了……。王老师总结说:对的,小娃娃就是这样的,嫩嫩的,活泼可爱的,这就叫“嫩生生”。春笋也是这样的,像个小娃娃,嫩生生的。只是它的哭声我们听不见。你们知道什么是“嫩生生”了吧?王老师什么教具也没有,却给了学生广泛的想象的空间。

三位老师的教学的方法,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是,他们运用不同的方法诠释着相同的教学理念。

一是语文教学的“生活性”。语文来自于生活,学习语文当然也就离不开生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社会是语文的大课堂,语文反映的是社会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依靠生活教学语文,利用生活理解语文,借助生活丰富语文。在教学中,张老师选取实物展示,李老师用图画展示,王老师根据生活想象,等等,这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实地触摸到“春笋”,感受“娃娃”,想象“嫩生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也就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活性”。借助生活、利用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捷径,使得学生理解语文更加直接和方便。

二是语文教学的“体验性”。体验,可以获取直接经验,可以获得深刻感受,可以建立某种信念,特别是对于知识的重点、能力的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点,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没有体验就没有深刻的认识,就没有准确的判断,就没有明确的信念。张老师让学生摸一摸真正的春笋,甚至让学生吃一吃春笋,就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式学习,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受春笋,这样,“嫩生生”的感受是难以忘却的。李老师在黑板上挂出春笋和娃娃的图画,创设一种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和感悟,也是一种体验式学习,这种学习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其效果几乎等同于直接经验。

三是语文教学的“创新性”。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新世纪的人才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的社会发展需要。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代又一代创新人才。语文教学应该是更具创新的魅力的,不同的教师可以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媒介,达到相同的目的。以上三位教师的教学虽然各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但是,他们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性设计的独特的教学方法,都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我以为,教师惟有大胆地创新,才能在不断的摸索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嫩生生”值得学生认真感受,“嫩生生”的教学也值得教师深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