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教育科研提升年”总体实施方案
发表日期:2011/3/3 14:36:59作者:2011/3/3 14:36:59有2011/3/3 14:36:59位读者读过
江宁区“教育科研提升年”总体实施方案
“十二五”,江宁教育将建设以“省内领先、国内有名、国际有影响”为标志的“现代化教育名区”,实现“让江宁教育成为江宁的品牌,让江宁人以江宁教育为豪!”的美好愿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宁教育必须以勇于挑战、争当一流的气魄和胆识,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确立全新的发展目标,构筑全新的发展优势,形成全新的发展局面。教育名区的核心要素是教育内涵的发展,教科研是教育内涵发展的源动力,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定为“教育科研提升年”,将“十二五”收官之年确定为“品牌创建年”,目的是让江宁教育插上教科研翅膀,飞向品牌创建的目标。为推进“教育科研提升”主题年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全市、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及其《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确立“科研促教、科研强师、科研兴校”意识,以促进教育内涵发展为主旨,以提升教育品质为目标,突显科研引领、提升的作用,深入开展教育科研,把宏观研究和中观研究、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把传承文化和创新实践结合起来,寻找教育规律,解决现实问题,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品质教育,推动江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用教育科研为打造“现代化教育名区”奠基。
二、主要目标
以“教育科研提升年”为主题,打造“品质教科研”,营造全面、全员、全过程教科研氛围,形成科研促进发展的策略,构建学校与教师发展平台,建立科研提升的长效机制,努力使广大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普遍增强,教科研能力普遍提高,形成一批教科研成果、项目、品牌,着力提高教科研在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上的贡献率,力求实现三个突破:一是所有教师在掌握教科研基本能力和方法上要有突破,二是各校在本校优秀教师个案的研究上要有突破,三是在教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上要有突破。
三、主要任务
1.确立高品质课题。
(1)选好“十二五”课题。各校要及早谋划与申报各级“十二五”规划课题,选择有品位、有深度、有内需、可实践的课题,力争省级以上规划课题立项,每所学校都要有市级以上立项课题。要鼓励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管理部门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工作中的疑难和困惑,让课题进入管理、进入课程、进入学科、进入课堂。
(2)做好科研成果的总结、转化工作。各校要静下心来,认真总结、提炼“十一五”期间学校与教师科研成果,要形成具有校本特征的可操作的成果。要在校内大力推广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能够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教科研成果,让优秀成果形成校本优势项目,进而形成校本品牌。
(3)组织开展“十一五”教科研成果转化的评比活动,推荐优秀课题成果参加省、市评选,组织区级以上课题成果发布会,交流、展示、推广优秀科研成果,让课题成果形成制度、形成策略、形成方法、形成程序、形成教育生产力。
(4)结合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势,研究好省教育厅重点规划课题《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策略研究》,在实践中出成果、出经验、出策略。
2.构建教科研培训课程体系。
(5)加强教师教科研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普及与培训,编辑《南京市江宁区教育科研读本》,帮助教师梳理主要科研理论与应用策略。
(6)各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出台政策制度,激励教师开展教科研,点燃教师开展教科研的热情,引导更多的教师走上教育科研的幸福道路上来。要通过自学和辅导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普及科研知识,培训科研能力,要制定监督、考核措施。
3. 深化“个人课题”研究。
(7)各校要建立市、区、校三级“个人课题”研究网络,让90%的教师有校级课题,30%的教师有区级课题,5%教师有市级课题。各校要争创“个人课题”研究实验学校,让江宁“个人课题”研究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示范区。
(8)要抓实“个人课题”实践过程。片、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个人课题”沙龙研讨、课堂展示等活动;全区分幼儿、小学、中学段组织召开市、区“个人课题”研究现场会,通过讲座、刊物、网站等形式推广与转化优秀的“个人课题”研究成果。
4.推行四种实践性研究方式。
(9)推行“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育调查、教育创意设计”实践性研究方式,积极倡导教育调查,提高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上半年组织市、区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育调查征文评选活动,下半年组织市、区教育创意设计征文评选活动。
(10)努力使每位教师学会总结教育教学成果,70%以上教师至少有一篇文章在区级以上获奖或发表,10%教师在各级刊物发表教育教学文章,择优编辑出版相关成果系列丛书。
5.建设区、校两级“菜单库”。
(11)进一步优化“菜单”讲座活动,增加师德“菜单”模块,打造精品“菜单”库。按照不同模块,分学段拍摄“精品菜单”视频,建设网络培训资源库。学校要鼓励各级各类名师、骨干参与区级“菜单”,并积极“点菜”,要积极创造条件,向区外推出优秀主讲人,推动江宁教育人才走出江宁。
(12)各校要组织开展校内“菜单”讲座活动,建立校内“菜单库”,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为区“菜单库”提供人才。
6. 用先进的理念推进课改、激活课堂。
(13)深入推进“友善用脑”,实验学校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不断深化完善,努力形成本土化的特色成果。
(14)以“学情调查”为基石,开展“适性教育”。各实验学校要应用区“学情调查研究组”实践成果,通过细化“学情调查——学情诊断——对策研究——效果评估”四个环节,给每位学生建立学情电子档案,让我们的教育教学适合每位学生个性发展,要固化研究成果,让教科研成果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推广性。
(15)要深入小组合作学习和高效课堂的研究,以先进理论为支撑,不断总结提炼出课堂教学的规律,固化成可操作的模式,成果要能够让校与校之间可以借鉴,学科与学科之间可以迁移,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临帖。
(16)围绕相关研究主题,编辑出版江宁区课改成果系列丛书。
7.开展名师成长的个案研究。
(17)成立区、校两级名师成长个案研究课题组,认真研究区、校优秀教师特征,总结优秀教师成长轨迹,找出可借鉴的经验。
(18)学校要建立“十二五”名师成长档案,制定名师成长五年规划,建设名师成长平台,变名师自然成长为有计划有步骤的助长。
8.建立教科研团队。
(19)按照“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以名师、带头人为核心,建立包括学情调查中心研究组、适性教育中心研究组在内的多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科研团队,使名师、带头人的辐射效应最大化,促进更多的教师成为专家型、研究型教师。
(20)每所学校都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成立学科、课题等相关的研究团队,将有共同研究兴趣和方向的教师组织起来,搭建研究、交流、展示的平台,共同提升。
(21)借智借力,聘请相关的专家指导团队,引领团队成长。组建“江宁区教科研专家指导团”,聘请省、市知名专家学者做教科研提升的学术指导顾问。
9.建设区内外合作平台。
(22)充分挖掘江宁地区高校资源,与高校开展教育科研的合作,拓宽视野,引进新思想新理念;与上级教科研管理与研究部门合作,享有最新信息,争取政策支持;与教育专家、大师合作,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升区域教育科研品质;与教育报刊、杂志社合作,推出教育教学成果,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校与校之间合作,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23)各校要主动对接,用好各种资源,促进学校发展。
10.办好江宁教育主题论坛。
(24)围绕教育科研提升主题年,以“科研发展学校、成就教师”为主题,举办第五届“江宁教育主题论坛”,各校要认真总结“教科研提升年”的实践经验特色与取得的成果,做好交流展示的准备。
四、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2月):
宣传发动,形成共识,兴起全员参与的教科研提升年热潮,制定《江宁区“教科研提升年”总体实施方案》,各校形成“学校教科研提升年”的实施方案。
2. 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1年10月)
①申报“十二五”各级课题,“十一五”课题成果总结、转化,召开课题成果发布会,组织成果评比。省教育厅重点规划课题《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策略研究》结题。
②编辑《南京市江宁区教育科研读本》,培训教科研基础知识。
③2011年度三级“个人课题”申报,2010年度三级“个人课题”结题,组织召开区级以上中小幼“个人课题”现场会。
④组织“菜单”讲座,建设区、校两级“菜单库”,拍摄“精品菜单”视频,建设网络培训资源库。
⑤学情调查与适性教育实验,总结课堂教学模式。
⑥成立区、校两级名师成长个案研究课题组,研究优秀教师成长规律;建立名师成长档案,制定名师成长五年规划。
⑦建立区、校“教科研团队”,制定研究计划,组织开展研究活动。
⑧建设区内外合作平台。
3. 总结阶段(2011年11-12月)
①评比“十一五”科研成果,编辑出版教师教科研成果和课堂教学改革系列丛书。
②总结“个人课题”实验学校实践经验,召开交流汇报会。
③总结、交流“教科研团队”建设成果。
④举办第五届“江宁教育主题论坛”,交流“教科研提升年”经验与成果。
⑤评选表彰“教科研提升年”先进集体,先进团队,先进个人。
五、主要策略
1.课题引领策略。
一切教育研究均来源于教育问题,问题即课题,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有效的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课题研究可以促进学校发展,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优化课堂教学,建设校本课程;课题研究可以带动教师发展,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开拓学术视野,形成专业共同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建立集体课题和个人课题研究网络,用课题引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用课题引领校本课程的建设,用课题引领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和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用课题引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用课题引领教育质量监控、评估以及评价方式的改革,用课题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品牌打造;要通过实践研究、行动研究,从学校管理、德育、课堂教学、课程改革、队伍建设等不同方面确立课题,全面引领学校发展,引领教师成长,引领品牌建设。
2.团队发展策略。
团队有着共同的目标,表现出的决策品质及创造力远胜过个人单打独斗所能达到的。优秀的团队能产生有创意、睿智、有决断性且一致的成果。团队重要的精神就是合作和分享。合作能够使每一位成员发挥自己的特长,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激励;分享是每个人共同提高,并产生较高的成就感,激发信心和动力。我们要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更要关注团队建设,带动共同发展,互补发展,增量发展。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建立学习型、研究型团队。要进一步提升“学情调查”团队、“适性教育团队”、“高效课堂”团队,学科研究团队、班主任团队等团队的专业素养,充分发挥团队的研究、实验、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一批教师成长;我们要建立区、校两级多个研究团队,既要有科研与课题研究的团队,也要有学科教学、德育研究的团队,还要有因共同兴趣爱好自发组织的文学爱好、科技发明、文艺欣赏等团队。
3.品牌建设策略。
教育品牌既有鲜明的形象、极高的知名度、崇高的声誉,领先同行业,并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品牌建设是教育内涵发展、优质发展的自觉追求,是品质教育的更高层次和境界。建设教育品牌是关系到区域与学校全局建设和长远发展的根本性决策,我们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精心策划,科学实施,在实践中推动品牌建设。
我们要着力打造具有江宁特色的教育科研品牌,要不断创新,大力推广“菜单”讲座、友善用脑、学情调查、体验德育、合作学习、高校课堂等原有特色;还有深入研究百家湖小学本真教育、实验小学激活教育、东山小学友善文化、科学园小学服务型文化、竹山中学合作学习、百家湖中学班级文化、汤山中学清泉课堂、东善桥中学“善育”文化,要提升标杆,用品牌的标准提升学校办学特色。每所学校都要认真梳理校本经验,选好学校发展方向,把学校传统优势逐步锻造成教育品牌。
4.资源整合策略。
没有资源,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优质教育的目标也就失去了赖以支撑的基础;没有资源,教科研就成了空中楼阁。我们要整合学校和教师的课题,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主题,集中攻关,要人人参与;要整合教科研与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教科研常态化;要整合高校、教科研管理部门资源,寻求专家、学者的支持;要整合区内外和校内外一切有利的资源,推动教育优质发展。
各校要和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等高校以及省、市、区教科研部门主动对接,要和“长三角”教科研组织、教育部规划项目“友善用脑”课题组、南京市教科研基地、项目团队积极融入,要和《南京教育》《江苏教育》《上海教科研》《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杂志社保持联系,寻求政策支持,理论指导,专家引领,开阔视野,借梯登高。
5.上下联动策略。
学校是教科研的主阵地,是区域教育发展的主体。各校要在教科研管理部门指导下,积极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形成区校联动、上下合力的工作机制;各校要主动出击,积极寻求省市各相关教育部门的支持,要加强区校两级教科室自身建设,建立分工合作机制,扎实有效的完成“区科研提升年”工作任务;要结合本校实际状况,勇于创新,做到规定动作要到位,自选动作要出彩。
六、保障措施
1.形成主题年建设机制
建立区、校“教科研提升年”领导小组,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管理到位、经费到位;分别制定区、校主题年建设实施方案,成立“教育科研提升专家指导团”,建立教科研管理、考核与评估的长效机制;《效能评估方案》加大“教科研主题年”权重,研究绩效工资、岗位设置背景下,教师教科研考核激励办法。
2.加强教科室建设
做好教科室定岗定编工作,教科室要配备科研素质较高的专、兼职科研人员;各校要建设教科研现代化办公系统,要为教师学习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撑;区教科室创建南京市“区县优秀教科室”,各校创建南京市“学校优秀教科室”。
3.强化教科研管理
继续打造“金字塔”教科研模型,实施有序管理,形成区域教科研管理工作网络,区教科室——校教科室——校科研中心组——校各课题组;形成教科研专家指导团定期诊断、指导、提升教科研工作机制;完善教科研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学校和教师教科研工作的评估和考核。
4.抓实研究过程
要始终把教科研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切记不能把教科研作为发展的点缀。学校课题、个人课题、团队研究、课堂改革、课程建设等各种研究既要重成果,更要重过程,做真研究,出真成果。学校、课题组始终要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细化课题管理的制度,抓实课题研究的每一个环节,让学校、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发展,让课堂、课改在实践中提升。
5.落实教科研经费
为保障“教育科研提升年”有序实施,保证教科研活动正常开展,各校要加大对教科研投入,设立教科研专项经费;要把教科研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进行统筹规划;要加强教科研经费的管理,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