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材料之二(教学案例)
发表日期:2011/3/18 15:29:45作者:2011/3/18 15:29:45有2011/3/18 15:29:45位读者读过
教育无痕
南京五中 刘苏平 杨丽华
上个月,我们学校组织学生秋游。像往常一样,每次的集体活动总有一些人借故不参加。学校要求我们劝说能参加的同学尽量参加,并在出行前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我们全班学生全部参加,只有一个名叫刘文的女生不愿意去。这个同学先天右腿残疾,动过几次手术,活动时容易疲劳。平时该同学寡言少语,和同学交往极少,做操、上体育课等一切体育活动她一律不参加。刘文的成绩虽然很好,但是她的母亲很为她的个性烦恼。为此,我找她谈过两次,让她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和同学多交往。我和她谈了很长时间,给她讲了许多道理:如“生命在于运动”啦,“适当的锻炼能使她的右腿强劲有力”啦,“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能使自己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啦,“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在高考中发挥出好成绩”啦,等等。但是整个谈话过程中她低垂着头,一言不发。事后,我发现她仍然我行我素,没有丝毫改变。对她,我有些束手无策。这次秋游,她又不参加了!
作为班主任,我希望所有同学都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但是我预感到:即使我再找她谈,恐怕也改变不了什么。几次失败的教训让我决定换个思路。我是教英语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很喜欢小组讨论这样的学习方式,他们的参与热情非常高,表现欲望很强烈,而且想法也新颖独到。在得到了我的多次肯定后,他们对这种学习方式更欢迎了。
于是, 在秋游前我安排了一堂英语课进行安全教育和解决刘文的问题。为什么用英语课而不用班会课?我的目的就是想尽量淡化教育的痕迹,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间接受道德教育。在课上,我没有像往常一样1条2条,1点2点的给他们宣讲他们应做哪些准备,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取而代之的,我用英语出了三个问题,让同学们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记录下讨论的结论,然后分组汇报。整个过程我要求他们用英语完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能使问题更具有挑战性,更能激起他们参与的欲望,在回答出问题以后他们也更有成就感,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英语的听说能力。
1 What preparations should you make before going for the autumn outing? What should you bring with you?
2 As your head teacher, what should I do to ensure this is a safe outing as well as an enjoyable outing? Can you give me some suggestions?
3 One of your classmates, Liu Wen, is not willing to go. Can you say something to her and make her go happily with us?
这三个问题的中文是:
1 秋游前你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应该带哪些东西?
2 作为你们的班主任,我应该如何做才能确保这次秋游既安全又令人愉快?能给我一些建议吗?
3 刘文同学不愿意参加此次活动,你能劝劝她,让她愉快地和我们一起去吗?
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粒石子,我的三个问题激起了同学们莫大的兴趣。任务刚布置完毕,他们立刻四人一组,热烈而有序地讨论起来。各小组成员交流、讨论、记录、查字典,忙得不亦乐乎。所有人都“动”起来了!这种积极探索,主动求知的场景是“填鸭式”教学的课堂上难得一见的。由于他们都有过在小学和初中出游的经验,所以他们想说,乐说,也有话可说。不仅如此,他们还极力想表达出与众不同,别人想不到的观点,因此他们绞尽脑汁,拼命思考。一旦有了想法,又怕被别的组抢先说了,所以他们争先恐后,纷纷举手,争夺发言机会。这和平时上课举手发言者寥寥无几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约十分钟以后,前面两个问题的答案的讨论结果便出来了。通过综合几个小组的发言,所有同学都清楚地知道第二天应做哪些准备了。如:穿上适合出游的运动鞋;带零食,水,少许零钱,相机;穿鲜艳的衣服(拍照效果好);带手机(走失时联系);备些简单的药品(创口贴)等。同学们还给我提了好多宝贵的意见。如果说在听他们的发言之前我对自己能否顺利地组织好本次秋游还心有疑虑的话,在听完他们的发言之后,所有疑虑烟消云散,我变得信心十足。我在心里暗自感慨:别看他们只有15-6岁,他们懂得还真不少,点子还真多!请看他们都给我提了什么建议吧!为了确保秋游的安全,他们建议我:全班分成小组,每组设一名组长,班主任和各组长交换手机号码,以防万一走失时联系;买一张景区地图,带一面旗子(如导游所持的);搞清楚最近的医院和警察局的位置;带一些简单的药品……为了让同学们玩得更尽兴,他们建议我: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节目,午餐时边吃边表演;带象棋,羽毛球等举行友谊赛……尽管他们的有些建议很书本化,不太切实际,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他们想得很周到,考虑得也很全面。(后来我按照他们的建议去做了,秋游进行得很顺利,同学们都玩得很开心。)
看到前两个问题圆满地解决了,我非常开心,将同学们好好地表扬了一番。再看看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微笑,为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而兴奋和激动。这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为讨论第三个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看到时机已经成熟,我缓慢而深情地对他们说:“同学们,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而我们54个聪明可爱的同学的智慧加在一起能抵多少个诸葛亮啊!感谢大家的宝贵建议,它们对我真的很有启发。我相信有你们的帮助和合作,明天我们一定会玩得非常开心。但是遗憾的是,我们有一位同学却不能和我们一起分享秋游的快乐---她就是刘文同学。作为班主任,我非常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融入到集体这个大家庭中,但是我却不知道如何才能说服她,让她和我们一起去。同学们,你们能帮我说服她吗?”说完这番话,我把目光投向刘文,她的神情有些慌乱,她显然没料到我会把她的事情拿到班会上来讨论。她低着头,红着脸,尴尬地微笑着。片刻的寂静以后,胖姑娘马晴第一个发言,她说:“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后的第一次秋游,平时我们的学习负担很重,正好利用这次机会好好放松一下;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这次机会向父母多要一些零花钱,买好多好多的零食,好好解解馋。这么难得的机会千万别错过!”
听了胖马晴直率而天真的话,同学们一起大笑起来,刘文也忍不住笑了。“你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吗?你被打动了吗?”我问她。看着我期待的眼神,刘文似乎不忍心立刻拒绝我,但是她显然没有被说服。她轻轻地摇了摇头。我没有气馁,一面鼓励同学们继续发言,一面对他们说:“同学们,刘文同学不愿意跟我们一起去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的腿由于曾经动过手术,长时间的行走会疲劳和疼痛。其实,她还是很喜欢我们这个班集体,很喜欢和大家在一起的。刘文,对吗?”刘文这次肯定地点了点头。我接着说:“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让她消除顾虑呢?”这时我们班的体育委员,活泼的周林要求发言,她的英语口语比较好,声音又响亮,一字一句大家听得很清楚。她说的大意是: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次大型的集体活动,也许也是最后一次,因为寒假过后我们就要分班了。也许我们中有人已经去过那里,但是和我们高一(3)的同学一起去还是第一次。我知道你不愿意去,因为你担心你的腿会累,会疼。但是,你不用担心,我们会帮助你的,我们会尽量让你少走路,不让你的腿累着。请你相信我们,和我们一起去吧。当时的场景真的很感人,面对全班同学如此真情的呼唤,任凭铁打的人也不能不为之动容,所以当我再一次满怀期待地询问她:“你改变注意了吗?你愿意和我们一起去吗?”刘文终于点头了!此时全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那一次的秋游组织得特别成功。同学们表现非常好,非常配合。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分享带来的食物。我观察到刘文身边始终有人陪伴,她们帮她背着包,挽着她的胳膊,有说有笑。刘文的脸上始终挂着开心的笑容。我多次问她是否累,腿是否疼,她都说:“还好,不累,不疼。”她东看看,西瞧瞧,好像对一切都非常好奇。事后,在周记中她说她很高兴选择了去秋游,她说她玩得很开心;她还说她原来担心自己的腿会疼,幸运的是那天她的腿竟然没有疼,尽管她也走了很多路。 “人逢喜事精神爽”,她玩得那么开心,自然就忘了腿部不适了。
这一次成功的教育案例让我想了很多。
一、淡化教育意图
记得有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作为教育者,我们若能抓住恰当的时机,巧妙地创立教育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真知,学会做人,这样的教育效果一定会比“直奔主题”的说教,比大声训斥、当面指错、甚至讽刺挖苦的教育方式强得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少年教育中产生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行为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而人在这种年龄段从本性上就不愿意被他人教育。”十几岁的青少年正是蔑视权威,渴求独立的年龄,同样的道理,由老师和家长的口中说出,他们往往会看作是说教,产生抵触情绪而不愿接受,;但是由同学或同伴的口中说出却往往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这就是为什么我无法说服刘文参加集体活动,而同学们却能成功说服她的原因。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
德育的目标要让学生能理解,德育的内容要让学生能接受,德育的载体要让学生能喜欢。同样是秋游前的动员,你可以在班会课上,一本正经地1点2点,3点4 点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告诉他们应准备些什么,应注意些什么;你也可以利用学生的智慧和能力,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思索领悟。前者教育目的显露,教育方式单调,陈旧,学生很可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冒,不入心不入脑,教育效果差;而后者,教育目的含蓄,学生的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制定规则,自然也就乐于遵守、执行规则,教育效果好。
三、重在体谅感受
老师要体谅学生——学生的处境、心情、难处等等,要学会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宽容、等待。面对刘文不参加秋游的事情,我们从她的角度考虑,她客观的身体状况,她心中的忧虑,我们便能体谅她的决定;若是我们光从自己的角度考虑,认为她不配合老师的工作,不参加集体活动,破坏班级的纪律,我们便不能理解她的做法,便不能采取正确的解决方法。不仅我们自己要能换位思考,我们还要教会学生换位思考。在秋游动员时,我让学生站在我的角度思考如何才能使这次活动既安全又愉快,这实际上就是让他们换位思考。如果他们能体会到老师的难处、老师肩上的责任,他们定能自觉配合老师的工作,自觉接纳老师的做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如果我们班主任老师在做教育工作时都能做到“关心备至”、“深思熟虑”和“小心翼翼”,用无痕的教育来代替赤裸裸的说教,我们的教育定能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贾黛雄编著《世界最伟大的教育法则》 海豚出版社 2005年第1版
2.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班主任研究中心工作简报 2006年9 月
点评:
本文属于“故事型”案例,故事情节动人,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文字流畅,可读性很强。写出这样的文章,是需要具备较好的写作功底的。
故事叙述了一个自我比较封闭、从不参加集体外出活动的女孩子,在老师精心安排下,终于改变了自己,将自己融入集体之中,并体验到了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和快乐的经历。故事体现了教师有效运用教育机智的作用和班级体的力量,同时也说明了只要方法得当,教育是能够改变人的。
“教育无痕”摆脱了以往那种无情的批评和急风暴雨般的斥责,使我们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本案例作者安排学生用英语(让学生误以为老师在训练英语听说)来讨论三个问题(刘文不参加活动的问题仅为其中之一,掺在其中),隐蔽了老师讨论的主旨,最终水到渠成,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本案例的分析和反思条理清晰,有较强的逻辑性。 (王建国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