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科室工作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学校教科室工作的思考
发表日期:2008/11/4 20:10:03作者:2008/11/4 20:10:03有2008/11/4 20:10:03位读者读过
一、教科室工作必须面对的3个必然趋势。
1、科研必然会走出形式化的框框。
能引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抓手是什么,课题,课题是什么?填写表格申报,实施研究,进行结题总结提升。在操作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些形式规范我们的研究行为,其中,填写一些表格文本,开题、论证、结题评审会,就是现在我们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形式。随着我们对教师反思习惯培养的认识深入,教师写教育随笔,写教学反思,写博客,也已经成为了开展教科研的一些形式上的要求。但是,如果只是关注这些形式,甚至做一些表面的文章,就距离“形式化”不远了。说句实在话,这一套形式化的东西过去,甚至现在都在流行,甚至还很管用。
就课题而言,随着市区教科所、教科室对开题、结题工作的重视,管理的加强,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开始实事求是地审视我们研究的行为,它是不是符合学校的发展需求,是不是立足教育教学的实际,是不是符合现在学校教师发展的需要,我们更重视在研究工作中学校、教师、学生获得的发展。否则,我们的汇报就会有漏洞,否则我们的汇报就会浮于表面,否则我们的课题成果就会是一种“普通话”。一项课题3—5年下来,老师们是不是弄清了究竟是什么?究竟怎么做?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成果?
我们是不是注意到,课题研究管理已经发生了改变呢。
A、课题的中期研究汇报得到了一些学校的重视。育英二外中学部上学期已经召开了一次这样的活动,本学期已经有两所学校向我们反映准备开展这样的活动,这项活动至少可以得到三个收获:1、对前期研究工作的梳理,是学校教科室实力的展示;2、课题组教师相互启发,计划下一步的研究;3、得到专家的指导,提升认识,澄清观念。
B、课题年度检查。不管是书面的检查表的上交,还是区教科室对课题研究的常规工作检查,大家在汇报的过程中是不是如数家珍,是不是底气十足,一落笔,一开口,就可以明白几分,
因此,大家必须注意到,形式化的东西已经渐渐地淡出我们的视野。课题研究需要有效的研究过程,这需要我们教科室主任多多关注,需要我们大家来推动。
2、科研必然聚焦到教育教学自身的研究上来。
大家经历了“九五”“十五”“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大家都关注过许多学校、教师申报的课题,我们会发现“自主、探究、合作、有效、高效、校本”等等这些词汇在课题表述中高频出现,课题构思已经让许多学校、教师为难,如何确定一项有新意,个性化的研究课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这场思想风暴的洗礼,面对这一场“快餐式”的教育观念的灌输,教育教学的理解与价值观许多教师在建构中出现矛盾与冲突,要主体,还是要个性,要发展,还是要成绩,多种错综复杂地关系需要澄清,教师们面对这些新鲜观念、教学方法的越来越理性,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开始反思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关注自己的课堂,关注面对的学生个体的发展已经成为趋势。
全市中小学自“九五”开始,积极推进课题研究将近十年,不知有多少课题被大家反复研究,有多少课题被蜻蜓点水般地走过场。近几年以来,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基层学校、教师都在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教育科研如何促进学校发展,如何促进学生发展,如何促进教师的发展,这些发展必须落实到教育教学具体的实践工作中来,让我们感到喜悦的是,现在看到的许多学校与教师申报的课题已经走出了过去类似于《主体性发展教育研究》、《“和谐活泼“学科教学模式研究》”等大、偏、空的思路。
我们高兴地看到,南化二中的“三一五”工程,信息大附小、育英二外、山潘街小学、扬子二小、九龙小学等学校都是在围绕高效课堂建设的课题研究,教育教学成为科研主旋律的时代已经到来。
3、科研必然会实现对教师的关注。
我们注意到,南京市教科所最近在积极地推进一个话题的讨论“一线教师需要怎样的教育理论”。这个话题的讨论面对着:课程改革实施5年之后的背景,面对南京市建立金字塔结构的科研体系建设的背景,显得意义重大。新课程的理念已经让许多教师对多种教育理论消化不良,此时对教师教育理论学习进行梳理,必定会促进一线教师对理论进行有效的学习。
我们再关注一下,自2006年开始实施的南京市教育规划“个人课题”申报的措施,是教科所金字塔科研模型建设的要求,是校、区、市三级的个人课题的网络的构想的引领。三年以来,全市申报、立项的课堂逐年递增,社会影响在省市内外日益扩大。
从以上两个举措,我们得到了怎样的信息?南京市的教育科研活动加强了对教师个体关注,工作的触角已经深入到教师的日常的工作,关注教师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积极关注教师的自我发展平台的建立,积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我们必须突破的三个点。
1、教科室的工作切入点。
A、课堂——解决怎么教。
把往年的课题目录打开,我们的教育研究一直是一种理想状态的构建,“自主课堂的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实践研究”,我们总是在回避现实中的许多矛盾与限制,以至于我们的教师在实施这些课题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带着课题的框框,走进课堂却不会备课,面对学生不知道怎么教的现象。
检索一下2008年(第三期)申报立项的全市个人课题,“阅读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低年级教育教学‘绿色惩罚’研究、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的实践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计算错误的分析与对策的研究”等等这些针对教学中的问题,针对具体教学行为的研究占了相当的比例。因此,教育教学的问题,将是我们“十二五”课题的重点,确定怎样的课题,我们的教科室主任应该好好提前备好课。
B、团队——伴随教师成长。
我们一直在提倡学校要建立研究的团队,前几日与一位校长聊天的时候就迫切有这样的感受,教师需要这样的交流渠道,需要这样的沟通交流的机会。我们都说现在的教师职业倦怠,工作没劲,上课没趣,评优没戏,如果这样下去上班时间如何不是上上网,聊聊天,打打游戏,我想这样的工作状态是极其不正常的,我们在为自己制造职业的阴影。
网络已经成为教师交流的重要途径,南京市小学语文的『大家语文』博客网、数学教师的ME博客都是自己的博客网,在博客网你们学校有没有建立自己的团队。教科室有没有把这样的团队抓住手里,有没有把这些教师组织好,规划好,确定好发展的目标。教师团队的建设是不是做到了四个有:有思想的核心,有常规化的活动机制,有相对稳定的参与人员,有团队交流的平台。我想,这不仅仅是学科教学研究的事情,更应该是教育科研应该介入的事情。
前几周,扬子四小的数学团队进行了一次数学交流活动,扬子二小的低年级组也开展了开心写话的活动,我们是不是可以继续把这样的团队打造好,拿到更广阔的平台上去呢?
2、教科室的工作方式。
A、结合——与教研相结合。
现在全区各中小学都成立了教科室,大家在学校中工作是明确分工的。分工明确有它的好处,这样责任到人,工作的绩效如何,学期结束,工作一总结一目了然。但是,教科研的许多工作如果简单地与其它处室分割,必然会产生这样的两个后果:1、加重教师负担。教导处要求教师要学教学反思,这成为教导处的对教师工作考核的内容,教科室要求教师写教学随笔,其实很多内容也是教学反思的内容,这两项工作就是重合的。如果是电子稿还好,手写稿就麻烦了。2、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都吃不饱。一方面,课题组因为教师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许多工作难以开展,另一方面,学校的教研组活动因为缺少主题,研究质量不高,对教师专业成长促进不大。
解决的办法就是结合,让教研组有课题,让学校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长有课题,让教导处的负责同志有课题,并保持这些课题与学校总课题的一致,这样的结合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是有益的。
B、服务——科研精神的传播者。
教育科研已经揭开了神秘的盖头,许多教师已经从教育科研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教师在教科研中的许多困惑,许多人质疑:“科研与教学到底是不是‘两张皮’?科研对教学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科研在教师的成长中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教科室主任需要做协助工作,需要做示范工作,需要做引领工作,需要做信息的交流工作。
我们可以告诉老师,如何能够解决他的疑惑,哪里可以得到他想要的资料,哪一种方法适合解决他的问题,在教师申报课题,上交论文,课题结题,这些都需要有人热心的给予支持,教科室主任是第一人选。
所以,我们的教科室主任必须首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研究工作的知情者,必须是与全校科研活动“零距离”的人。
3、教科室的工作重点。
A、让教师有课题——让教师知道可以做什么。
我们提倡教师们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意图很清楚,就是让教师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一点,处理问题时可以更智慧一些,这是一种“更好”的预期。还有一种是“我可以”的预期,面对班上离异的学困生,除了安排好他的学习,想一想“我是否可以”点燃他生活的希望;每天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想一想“我是否可以”尝试组建班级小团队,看看如何有效地让孩子们在课内外相互交流、促进。完成任务,“更好”一点,“我是否可以”,就是三种不同的预期,“更好”注重操作性,“我是否可以”注重研究性,这就是一种可贵的科研的意识。
课题对学校、教师发展的引领作用已经得到实践证明,北京东路小学前校长袁浩有一句话“把日常的工作当作课题来做”,但在教师们申报课题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意识到问题,不一定能够剖析问题的根源,了解问题的源头不一定能够设计出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们在课题申请报告中常涉及到学困生的问题,提问有效性的问题,个性化作业设计的问题,但是怎么解决好这个问题,往往以偏盖全,不能却中要害。
其次,课题研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膏药,贴上了不一定立刻管用。作为研究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深入的过程,学困生的问题,并不是尝试了一个运用“学习伙伴”的办法就可以高枕无忧的。我们需要对相关的研究、尝试进行文献搜索,需要对你这一个案例现实中的多种因素进行梳理,找到关键的问题,是环境的问题,还是基础的问题,还是学习习惯的问题,还是学习意识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寻求到最佳的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才能够让教师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
B、让教师有观点——了解自己的教学主张
有一个比方,教师在科研中很多时候是在搭积木,昨天接触到了“合作”,就尝试在课堂中开展小组交流,今天接触到了“探究”,就在课堂上提出自认为可以让孩子们探究的问题,尝试探究的神秘。于是,教师就是这样把“合作”、“探究”、“自主”一块块积木堆积起来,成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是我们如果抬起头来看看堆出来的积木的样子,会是怎样的结果呢?是一个“四不像”,还是一座粗糙的空中楼阁呢?
教师们已经习惯了随着新课程的步伐转变观念,教学一线中现在不少是从教不到10年的青年教师,新课程推进之时他们的教育教学的价值观尚未形成,一场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风暴,恐怕已经不知道自己该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坚持什么了。
因此,科研沙龙,研究团队,教师论文报告会,都是让教师寻找自我,建立自己的教育观念的重要途径。
三、我们可以期待的三个进一步。
1、个人课题研究的将进一步“精致”。
教育规划“个人课题”在南京市教科所“金字塔模式”的科研管理构思指导下,自2006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推进到第三年,这三年是不断完善之中的。
A、申报表格的匿名制,解决了公平、公正的问题。B、校、区、市的三级“个人课题”网络的建立。C、市、区级课题主持人的培训。这些都是在实施过程中的改进,个人课题重视教师自身的科研意识,重视个体研究行为,突出教师自身的发展需求,所以有很多省市到南京来学习个人课题开展的经验和做法。
在“个人课题”研究中学校如何帮助教师确立明确而确实可行的课题,如何把校、区、市级课题主持人组织起来开展交流,如何把教师的课题归纳到学校整体课题研究中来。如何协助教师保持课题研究的延续性,如何协助教师显现自己的研究成果,都是我们以后需要进一步去做的工作。
2、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将进一步“校本”。
不同的学校存在着校情的不同,领导的风格差异,很多东西是不可以照搬、复制的。在新课程的推动下,许多学校开展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更为可喜的是这样的开发研究已经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推动。
在教科研工作中,各个学校选择的课题,教科室工作的组织、管理方式,都会存在不同,我们的着眼点在哪里?扬子二小、九龙小学、九龙中学都是在进行小班化研究,但是,三所学校的师资情况不一样,生存状态也不一样;信息大附小与南化四小学校近几年发展较快,学校年轻教师多,学校要持续发展,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全区中小学中关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学校有好几所,关注的角度存在什么差异,显现的成果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关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大问题,回答好了,学校的科研活动就有了质量,学校的科研就更具有独特性,更加校本化。
今年是“十一五”课题研究的成果梳理、总结的关键期,很多学校已经开始思考“十二五”的科研课题,大家是否更对地把眼光投向校内,着眼于放眼学校未来的发展呢。
3、教科室工作将进一步“系统”。
随着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工作的头绪越来越多,工作的内容不断地完善,如果我们梳理一下学校的课题申报、实施、结题工作要抓,教师日常的教科研工作要进行管理,科研的骨干队伍要建设,教师的个人课题要组织好,要把教师们好的论文推荐出去发表或参加评选,科研的阵地要加强等等,很多工作具有周期性,连续性,并且与学校的整体工作紧密相连。
这就需要我们把教科研的工作系统化,善于把教科室的工作进行整合,把学校课题与教研组课题、教师个人课题整合起来,把对教师教学反思的考核与教师日常研究结合起来,把团队的打造与课题组的研究结合起来,把阵地建设与对教师科研成果的交流评价、激励结合起来。
只有与科研放到学校整体工作的系统构思中去,教科室的工作就能够更科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