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课程教学>>教研组网页之窗>>>>阅览文章

《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

发表日期:2020/11/21 21:07:08作者:2020/11/21 21:07:08有2020/11/21 21:07:08位读者读过

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江宁区桃红中学理化生课题组

一、研究目的及其意义(包括课题提出的背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理论与实践价值)

课题提出的背景

1、社会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环境危机,它将对未来的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已是整个人类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

2、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目标何在?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为了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以实现其自身的充分发展。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只有把环境教育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实践技能教育等各项教育融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学校整体的素质教育。

3、教材的需要。国家教委非常重视环境教育,从90年起将环境教育列入初中教育大纲。正在进行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提出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有关学科教学中去。而初中自然科学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内容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因此在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显的尤为重要,也是任教自然科学的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改变现行教育中落后的教育观念,杜绝出现只重视学生智育的培养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的现象。

2、改变学生的一些不良的卫生行为习惯,培养学生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的良好习惯。

3、指导学生了解、认识一些初步的环保知识和环保技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自觉地制作与执行环保政策,延缓与避免环境恶果的发生。

4、改变教师的落后思想,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绿色教育意识、环境熏陶意识。

将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创新学校德育活动的新模式,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自主活动、自我管理的实践体验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环保意识。

理论与实践价值:

环境教育之所以被实施并受到全世界的广泛重视,直接起因于美、英、日等国的世界性重大环境问题。人们感悟到了环境及生态对人类生存发展之重要,随之便采取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倡导并着手实施环境教育。首先,美国以“黑风暴”为反面教材,开始向青少年开展环境教育。紧随其后,英国、德国、日本、前苏联、法国纷纷对青少年施以环境教育。1972年,联合国于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环境发展会议,使得国际社会开始认真对待经济持续发展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并强调:环境教育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首先科学地构建环境教育的理论体系,以指导和推动我国环境教育实践工作的发展,进而普及环境教育,最终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环境素质的提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供获得保护和改善环境需要的知识、价值、认识、公共义务和技能的机会;鼓励学生以不同的观点——物理学的、生态学的、工艺技术的等角度来考察解释环境;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境问题的解决。这里,促进学生采取积极的态度探讨环境,鼓励他们发现环境问题,并付诸行动保护环境,是中小学环境教育的中心。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试图探索出初中自然学科环境教育的基本模式,为国家设置统一的环境教育课程提供有价值的、可供参考的策略和途径。

二、课题界定与支撑理论

在环境科学领域,环境的含义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按照这一定义,环境包括了已经为人类所认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理世界的所有事物。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造过的众多自然要素,如阳光、空气、陆地、天然水体、天然森林和草原、野生生物等等;也包括经过人类改造过和创造出的事物,如水库、农田、园林、村落、城市、工厂、港口、公路、铁路等等。它既包括这些物理要素,也包括由这些要素构成的系统及其所呈现的状态和相互关系。

本课题研究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

环境教育是使人们掌握现代环境的基础知识,获得解决环境问题和优化环境的基本技能,养成正确认识环境、理解环境、保护环境以及处理环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同时,通过创设、改善内外环境,利用环境进行教育。

本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类要从大自然中获取多种生存发展的资料,除了对自然合理开发、合理利用之外,还要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保护自然环境,努力维护生态平衡。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其中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牢固树立现代环境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成为一个合格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

3、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可持续发展的内容,除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外,也包括了环境的可持续展。以往的人类环境观,认为自然界是无生命的、被动的、可以无偿占有和开发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明白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内在联系,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有生命的,必须加以爱护才行。
    4、教育政策法规的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增强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目标。1993年中共中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01年国务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都有明确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实施环境教育,责无旁贷。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分析

由于各国环境问题出现时间和地区的不同,环境教育的主题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美国的环境问题始于农村,故而注重生态教育;日本以化学工业迅猛发展导致的公害——城市污染问题的解决,为环境教育的主要任务。本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把环境教育作为统一的国家课程,纳入中小学常规教育体系中。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主席D·G·格雷汉姆指出:“环境教育是所有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许多内容可以通过国家课程的各个科目进行。”为了实现跨学科的教学,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专门制定了环境教育指导文件。我国环境教育的起步比较晚,9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使人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各地区通过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利用课外活动和学科渗透等形式展开环境教育,也有把环境教育作为课题来研究的地区学校形成单独的校本环境课程。

     由于环境教育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增长人的环境知识,提高人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增强人的环境技能和环境能力,环境教育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而作为课程来开发。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要点(含子课题的设计)

《21世纪议程》提出,环境教育须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环境教育则不可避免地融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事业中。

研究目标: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切实掌握自然科学教材中有关相关环境保护的内容。

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自觉保护自然资源。

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4、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面向社会的环境监督和宣传教育活动。

5、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环境教育需要学校明确自己的办学思想,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同心协力地实现既定的目标,促使学校特色的形成。

6、实现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环境教育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积极吸引学生参与,确立了学生真正拥有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在受教育中的自主性与学习自由。

研究内容:

1、积极探索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模式,更新育人的观念,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提倡启发式、诱导式,开展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要形式的活动。

2、研究新时期城郊结合部学生的环保意识、行为习惯。

3、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环保知识。如空气污染的检测、水污染的程度、世界各国的环保现状,让学生博览群书,真正做个“环保小博士”。

4、研究陶吴集镇环境卫生状况,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学校周围环境的现状,从而激发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呼唤——“要保护环境”。

5、建立学校环保小论坛,宣传环保知识。

6、大力开展环保志愿者活动。利用相关节日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如利用世界清洁日,组织团员与学生青年志愿者到一些公共场所清理垃圾和沿途“牛皮癣”,以此扩大对外的环保宣传,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世界勤俭日和世界动物日,通过讲座、竞赛、图片宣传等形式加强学生环保法制意识,开展“拒绝使用一次性饭盒、卫生筷” 活动,使“绿色”观念自外表到内心影响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在校内外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五、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1、文献法:查阅文献资料,根据国际国内环境教育现状及本课题的研究资料,进一步研究有关理论问题。

2、实验比较法:建立几个实验班,进行对照实验研究,比较环境教育效果。

3、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提高效率,了解效果。

4、学科渗透法:根据环境教育的跨学科的特性,与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提高。

六、研究的步骤及进度安排(包括阶段划分、阶段研究内容)

第一阶段  (2006年12月---2008年6月)

完成第一阶段目标:

1、2006年12—2007年2月为准备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①制定课题研究方案;②制定相关的指导纲要;③选择担任自然学科的老师为课题组成员;④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⑤制定详细的实践操作计划;⑥确定研究的子课题,设计方案。

2、2007年3月—2007年12月为组织实施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按计划组织实践并收集材料,根据确定研究的子课题,论证设计方案。征集有关环境教育的案例。

3、2008年1月—2008年6月为阶段性总结。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各子课题实施并作阶段性总结,评选出优秀成果论文和环境教育优秀活动方案。确定自然学科环境教育的基本模式。

第二阶段 (2008年9月---2008年11月)

全面检测,评估实验效果。总结初中环境教育的基本目标、途径、方法、内容等,并进行结题评审。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课题组主要成员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经费投入等)

1、80年代国际上环境教育成功的经验和我国90年代有些地区所做的环境教育的成功尝试,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并且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2、我校在创建市级“绿色学校”过程中,参入很多环境教育的内容,积累了许多有关环境教育的经验,为本课题的顺利展开提供坚实的铺垫。

3、我校有一批热心于环境教育、专心于教育科研的骨干教师,这些教师有较为丰富的开展环境教育的经验,有良好的钻研精神和较强的开展环境教育的科研能力,他们中有的撰写环境教育的论文已经在省、市级获奖,有相当的开展环境教育的经验和相应的一手资料。国内外环境教育的大形势支持和学校领导的重视促使本课题的能够顺利而有效地开展并取得成功。

4、学校教科研工作具有一定的基础,学校已经取得省、市级相关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并受到有关专家肯定。作为学校,在经费上给予充分保证并提供外出培训、学习等机会,为本课题的研究创设了很好的外部环境。

八、本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张尤胜

课题组成员:柏建华、耿龙荣、张军、张秋叶、李俊、郭云华

 

2006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