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新优质初中”教学建议
发表日期:2017/2/27 15:55:30作者:2017/2/27 15:55:30有2017/2/27 15:55:30位读者读过
南京市“新优质初中”教学建议
为全面规范教学行为,持续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推进创建工作,特制定《南京市“新优质初中”教学建议》。
一、教学管理
有效的教学管理是优化教学秩序的保证。为提升“新优质初中”的办学质量,各区教育局、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室)、各校要高度重视教学管理工作,充分发挥领导、组织和管理作用,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和要求落实到位。
1.各区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教学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区域“新优质初中”制定办学目标。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室)积极帮扶“新优质初中”的办学,特别是教学质量的提升等。
2.各校成立由分管校长为组长的教学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学校教学质量的目标、提升策略、监控手段和反馈机制等。
3.各学科成立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责任人的学科教学小组。负责落实学科教学规范、学科教学质量提升举措等,突出以学定教,体现“一校一策”。
二、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品质。各校要重视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丰富各类课程。
4.抓实国家课程校本化。依据课程标准,借助教材,校本化制定符合新优质初中学生发展的课程计划、内容和实施方案,促进“新优质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5.探索校本课程特色化。各校根据学生发展需求,自主开发并实施具有“新优质初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新优质初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6.尝试德育课程主题化。各校要遵循各年段学生的特点,以“新优质初中”现实生活为主要资源,开展主题鲜明的德育活动,不断发挥德育课程的激励作用,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与反馈等,要坚持以学定教,着眼于学生的智能发展与身心成长,指向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7.加强规范性备课。完善规范性备课制度,形成校本化备课流程。通过备课把准教学目标定位,厘清教学重点难点,落实前置性学习设计,明晰课堂学习评价方式,整合支持学生有效学习的各类教学资源。
8.实施有效性教学。重视课前诊断性测试,了解课前学情状况与需要。基于学生知识与能力实际,有序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有效落实基于目标的教学活动;恰当运用评价手段,保证当堂完成适量的形成性评价,保证基础知识的高标准过关,基本技能的高水平达成。依据学习目标,布置与学生能力相适应、可供学生选择的巩固性作业。
9.强化补偿性矫正。根据学生形成性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开展知识缺漏的补偿与矫正,实施有针对性的辅导。
四、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路径,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抓手。各校要在校本化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扎实开展实践性研究。
10.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明确校本教研具体要求,规范有序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落实市、区教研活动精神,并做好后续跟进工作。
11.提升校本教研实效。依据课标,聚焦课堂,基于问题,同伴互助,通过同课异构、案例研究、课堂观察、教学反思等形式,务实开展校本教研,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12.丰富校本教研形式。借助校际联盟、区域共同体等平台,通过外出培训、专家讲座、主题研训等形式,培养教师学习、反思能力,强化发现问题意识,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全面诊断和改善教与学的必备环节。各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室)、各校要重视教学评价,做好“新优质初中”的教学质量监测,以优化教学过程,确保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水平。
13.评价方式多样化。关注教学的全过程,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还要考虑到学习的其他变化,兼顾表现性评价。
14.评价主体多元化。兼顾“新优质初中”的不同层次与需要、教学的不同阶段与特点,将校内评价、校际评价和区域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相结合。
15. 评价解释差异化。着眼于学生的现状与发展增量,建立适合“新优质初中”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六、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要深度挖掘、适度整合和合理利用现有校内外资源,充分发挥显性、隐性资源的教学功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16.用好现有教学资源。各校要优先建立适合本校学生需求的校内学科教学资源库,分门别类,由专人负责适时更新完善,实现现有教学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17.整合校内多种资源。各校要合理借助网络及校内多种活动平台,整合校内各种隐性与显性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发展潜能。
18.拓宽资源建设渠道。各校要积极主动做好校际、区域间的联系与交流工作,善于借智聚力,立足校情与发展需要,广泛收集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并发挥最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