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摔跤吧!爸爸》引发的教育思考
发表日期:2017/6/2 10:12:25作者:2017/6/2 10:12:25有2017/6/2 10:12:25位读者读过
《摔跤吧!爸爸》引发的教育思考
《摔跤吧!爸爸》主要讲述了印度冠军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将两个女儿训练成摔跤世界冠军的故事。大家知道,印度是个男尊女卑极为严重的国度,在没有儿子的前提下,马哈维亚将两个本来也要14岁就嫁人、从此相夫教子过一生的女儿,培养成了摔跤世界冠军,这种教育成果来之不易。那么,透视其中的经历,我们可发现哪些教育价值或启示呢?
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哈维亚有一双鹰隼般锐利的眼睛,随时可以直视你的心灵。他是一个全国摔跤冠军,对摔跤情有独钟,念念不忘。当发现两个女儿竟然狠揍了两个男孩之后,他没有像一般父亲那样大发雷霆,而是灵光一现,陡生欣喜:这是具有摔跤天赋的标志啊!于是,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多少千里马在没有伯乐或仅有假冒伯乐的生活中被湮没了啊!当然,一个人才的诞生,不仅需要伯乐的眼睛,还需要伯乐大量艰苦的训练和教导。
二、教育过程苦,结果才会甜
时下教育界有很多种观点,有的认为孩子学习就得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的认为学习本来就应该快乐,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有的认为棍棒底下出人才,有的认为和风细雨润无声。其实,观点无所谓对不对,关键是要因材施教,怎么施教,要看具体教育对象。有的对象自由散漫,需要严格,甚至严苛,才能学有所获;有的对象严谨自律,需要宽松,甚至自由,才能发挥正常。无论虎爸猫妈,还是虎妈猫爸,还是要看孩子是虎的性格还是猫的性格,是有虎的天分还是猫的天分。从电影《摔跤吧!爸爸》来看,吉塔、巴比塔是女孩,理应为猫性,那么要想从事虎狼一般凶狠的摔跤运动,无疑需要虎狼一般凶猛严苛的教练爸爸。事实证明,如果没有爸爸的虎性,没有他强行换掉女儿的裙子、剪掉女儿的头发,每天的体能晨炼,无数次的摔打等等近乎无情的魔鬼训练,吉塔和巴比塔是不可能走到冠军领奖台的。不经历风雨,哪有彩虹夺目?不耐得严寒,哪有梅花芬芳?看到吉塔最后终于夺得世界冠军,片中人和电影观众们无不热泪盈眶,深深为她百炼成钢、实现梦想而感动,为印度一向遭受压抑的女性终于有人扬眉吐气而喜悦。
三、相信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勤于灌溉,静待花开的过程。看准追求的目标,付出艰苦的劳动,遵守成才的规律,相信自己的能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则可通达理想的彼岸。吉塔在国家体育学院接受国家级教练的专业培训,但这个刚愎自用的国家级教练忽视了吉塔的差异性,他根本不了解吉塔的过去和现在,而是按照普通摔跤手的要求去指导她,去期望她,常常打击吉塔的能量和抱负。与其相反,马哈维亚则熟谙自己女儿的长处和短处,也懂得了解女儿的对手,给予女儿符合实际的正确指导,体现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法则。我以为,他最为成功的指导,就是以无比执着和坚定的自信,去牢固女儿的自信,以勇夺冠军为国争光的梦想,去激励强化女儿的梦想。任何比赛,除了技术的竞争,体能的竞争,还有心理素质、主观愿望、意志毅力的竞争,关键时刻,往往是后者的终极考量。
印度是个电影大国,拍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其中让观众难忘的教育电影有《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废柴学院》等等。如果把《摔跤吧!爸爸》看做一部教育电影,那么,马哈维亚就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训女经历,或可成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则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