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课程教学>>>>阅览文章

古诗词阅读复习公开课研讨(含初三语文一轮复习计划)

发表日期:2018/3/14 10:22:17作者:2018/3/14 10:22:17有2018/3/14 10:22:17位读者读过

语文学案  (上课时间:2018 3 12日)

上课教师:杨敏

单元

古诗词阅读

课型

阅读课

学习方法

朗读、品读、讨论

课题名称

古诗词阅读指导(一)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对诗中词语、句子意思的正确理解。

2.意境分析(主旨把握)。

3.品味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学习重点

难点

1.名句赏析。

2.分析诗歌写作特点。

思维导图


学习程序和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讲义补充

一、古诗词阅读,考点扫描


 

    考点名称    考点热度(1)对诗中词语、句子意思的正确理解☆☆☆☆☆(2)意境分析(主旨把握)☆☆☆☆(3)名句赏析☆☆☆(4)考查诗歌写作特点☆☆☆(5)品味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二、古诗词阅读,命题趋势

(1)本专题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为主,分值在3~8分之间。

(2)预计古诗词阅读考查的内容是:

诗意理解。是指对诗中词语、句子意思的正确理解,这是我们欣赏诗歌的基础。

意境分析(主旨把握)。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创造出的让人产生联想与想象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景(境)和情(意)两个方面。

提问方式一般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名句赏析。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赏析名句,主要着眼于诗句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有时也可以分析其语言技巧。有的诗句,作者当时用意未必如此,可读者在长期的阅读理解中给它赋予了新意,有了引申义,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

技巧分析。这种题型用来考查对诗歌写作特点的理解。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品味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三、古诗词阅读,小试身手(一)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湖上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萧鼓几船归。

(1)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2分)

【答案】(1)示例:愉快(高兴、愉悦等)。“人意好”(“好“意好”)

 

(2)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妙?找出来并简析。(2分)

示例:“乱”。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繁花密林中传出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林间枝头的动感。(意思相近,答到其中一点即可)

【学法指导】品味炼字题型,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等来分析。

四、古诗词阅读,小试身手(二)

品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回答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画线的两句诗。(4分)

【答案】画线的两句诗用形象的比喻来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意近即可)

【学法指导】技巧分析题型,答题的一般步骤为: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   (3)分析该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学后

札记











得分:               

语文学案  (上课时间:201      日)

单元

古诗词阅读

课型

阅读课

学习方法

朗读、品读、讨论

课题名称

古诗词阅读指导(一)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学习

目标

1.对诗中词语、句子意思的正确理解。

2.意境分析(主旨把握)。

3.品味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学习重点

难点

1.名句赏析。

2.分析诗歌写作特点。

思维导图


学习程序和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讲义补充

一、古典诗歌的分类及赏析要点——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学法指导】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 “咏怀”等。

2.内容特点:

(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4)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古典诗歌的分类及赏析要点——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1)以物象为题。 (2)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1)写的是什么物,有什么特征。(2)寄托什么志。

三、古典诗歌的分类及赏析要点——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人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绝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古典诗歌的分类及赏析要点——战争诗

战争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是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古典诗歌的分类及赏析要点—行旅诗和闺怨诗

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古典诗歌的分类及赏析要点—送别诗

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七、古典诗歌的分类及赏析要点—试一试(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鸟鸣涧王

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4分)

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景物2分,答对两处1分,答对三处2分。意境2分)

八、古典诗歌的分类及赏析要点—试一试(二)

天净沙·秋白

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__。(2分)

(1)B【解析】此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理解浅易的古诗文内容,难度较小。B项描绘的是秋风凄凉的景象,与诗中“红叶黄花”所体现的季节相同。A项中的“绿肥红瘦”所描绘的是春风骤歇的早晨,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景象;C项中描绘的是一个年迈老者在已有一尺厚的雪的冬日蹒跚拉车前行的凄凉之景;D项中的“乱”表明春花没能姹紫嫣红的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而“浅”描绘的是草还没有马蹄那么长的早春景象。做此类题,一定要对所学知识熟悉,同时还可以借助诗句中能表明季节特征的关键性词语来加以分析,做到准确判断。

 (2)萧瑟明丽

九、古典诗歌的分类及赏析要点—试一试(三)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以写闺情见长。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__________。

(1)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每点1分)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思念“关心”各1分)

九、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古诗词阅读训练题A---F6次限时训练)

学后

札记










 


古诗词阅读训练题A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    ”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分)

(1)破感到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2)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

 (2)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二、赏析《饮酒》,回答问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一词表现诗人怎样的心境?(1分)

(1)表现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

(2)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景、理浑然融合。

(2)C 【解析】此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能力,试题难度适中。C项有误。“欲辨已忘言”是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ABD三项表述准确。

 

 


古诗词阅读训练题B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西归绝句①[唐]

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②书: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1)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       作用。(2分)

(1)反衬或:衬托

 (2)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2分)

(2)(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头,忽见岸上嫣红一片。放眼远眺,只见商山开满桃花,春色妍丽,喜悦之情更为浓郁。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昊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①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①亡:此处读作"wú"。

(1)"最喜小儿亡赖”一句中“亡赖”的意思是___  _。(1分)

(1)顽皮,可爱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

B词的上片描写江南山村的景色,下片描写两代人的生活画面。

C这首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

D.全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B【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理解,难度适中。做此题要正确理解诗词内容,掌握作者的情感,尤其要注意选项的细节问题。词的上片前两句描绘山村风光,后两句写一对老年夫妻的生活乐趣;下片四句写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B项“上片描写江南山村的景色”不全面;“下片描写两代人的生活画面”错,“两代人的生活画面”在上下两片中都有涉及。


古诗词阅读训练题C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钧寒江雪。

(1)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2分)

(1)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

 

 

 

(2)①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3分)

(2)①《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

 

 

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1分)

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答“不与世俗同流”或“与世无争”亦可)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①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

(1)对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      ”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1分)

(1)镜中看

 

(2)“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2分)

(2)示例: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古诗词阅读训练题D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眷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风正一帆悬”的“悬”用得极妙,请简析。(2分)

(1)“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2)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时近春节,头顶大雁,诗人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慨。全诗意境优荧,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的思乡之情。(能答出“旅居外地时的思乡之情”即可)

 

 

 

八、阅读《归园田居(其三)》,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诗中表现诗人辛勤劳作的句子是:“                ,             。”(1分)

(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是什么?(2分)

(2)是指诗人辞官归隐田园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迷失自我。

 


古诗词阅读训练题E

九、阅读《题春晚》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春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诗的题目是《题春晚》,诗中那些词体现了这个时间?

(1)首句“花落”写暮春之晚,“昏鸦…‘夕晖”是傍晚的景色,樵渔归家也是写日之晚。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2)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

 

 

 

(3)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_________________。

(3)“吟余小立阑干外”这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十、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①“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

①“燃”字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的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古诗词阅读训练题F

 

十一、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列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1)儒家经典

(2)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2)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3)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十二、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完成下列三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1)“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

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

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______             _ ”。

(2)绿杨阴里白沙堤

 (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3)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桃红中学初三语文一模复习计划

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来临,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全组教师团结协作,研究新课标精神,研究近年来中考的趋势及试题,明确中考的范围,积极准备应对策略,并拟定复习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和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为指针,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复习目标

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新课改的理念,通过复习,力争使学生对初中阶段的语文基本知识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了解,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位学生获得长足进步,力争在今年的中考中,合格率、均分和优分率都有大的进步。

三、任务分工:

1、开学至3月中旬前,完成9年级下册新内容的教学,认真分析课文内容,把握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力争时间短速度快效果优。

23月中旬至4月中旬第一轮复习,以1-6册课本为根本立足点,这一环节是中考语文复习的起始环节,关键环节,可分为三大块:

(1)积累运用。以古课内诗文、书下注释、课后字词、书后名著导读和附录为基础,过好字词、语法、修辞、标点符号以及诗词和名著积累关。可以用一些精练的练习试卷加强学生的识记。

(2)现代文阅读。六本书,三十六个单元,可按照文体进行归类复习,明确每单元总体要求,点面结合,确保学生头脑里形成完整的文体知识和语法概念,并进一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古诗文赏析。以课内古诗文为基础,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复习进度

周次、日期

5

313~317

1.    词语运用(1课时)

2.    标点运用(1课时)

3.    语法知识仿写,病句修改(2课时)

4.    短语复句1课时)

6

320~324

  1. 简明连贯得体地表达,根据要求提炼信息(2课时)

  2. 古诗赏析(2课时)

  3. 虚词的用法(1课时)

7

327~331

  1. 古文阅读(停顿、特殊句式)2课时)

  2. 现代文复习: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课时)

  3. 、词、句在文中的作用(1课时)

  4. 赏析句子(1课时)

8

43~47

  1. 体会人物心理(1课时)

  2. 把握文学作品内涵和感悟作者情感(1课时)

  3. 分析文章写法(1课时)

  4. 论证方法及议论文的语言(1课时)

  5. 论证思路1课时)

9

410~414

  1. 作文复习:准确审题(1课时)

  2. 精当立意(1课时)

  3. 有效选材(1课时)

  1. 巧妙构思(1课时)

  2. 精彩用语(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