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备课组活动 教案研讨
发表日期:2018/10/9 10:10:40作者:2018/10/9 10:10:40有2018/10/9 10:10:40位读者读过
7 散文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2.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3.初步感知散文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学导航
(一)资料链接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名门望族,曾留学英国。泰戈尔一生经历了印度近现代史的风云变幻,他的青少年时代受到了印度文化复兴和民主启蒙运动的熏陶,壮年和晚年经历了国内的几次民族运动高潮和国际的两次世界大战。他不仅受着印度传统文化的哺育,也受西方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影响,所以他是文化的两栖者,是东方文化巨人。主要作品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又译作“瞻波伽”。
冰心(1900—1999),中国女作家、诗人。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创作提倡“爱的哲学”。1923年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先后执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1949年任教于日本东京大学,1951年回国。早期所作“问题小说”具有反封建意义,散文、诗歌讴歌童心和母爱。后期作品以儿童文学为主。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
(二)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匿( )笑 祷( )告 姊( )妹
并蒂( ) 菡萏( )( ) 徘徊( )( )
攲( )斜 荫( )蔽
2.掌握课文注释中的重要词语的意思。(在注释上圈画)
3.疑问归纳:
二、共学助行(教学设计)
1.自由地出声地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把读不懂的地方标画出来,也可以是将预习中的疑惑提出交流,小组讨论互助;或在全班提出,由同学或老师解答。
2.比较阅读,以下表作为学习支点,得出对两篇课文的相关感知和理解。
过程:(1)自主阅读课文思考、填写;(2)组内讨论、修改;(3)全班交流,教师指正、补充。
比较维度 | 相同点 | 不同点 | |
《金色花》 | 《荷叶·母亲》 | ||
思想内容 |
|
|
|
感情基调 |
|
|
|
艺术手法 |
|
|
|
构思角度 |
|
|
|
语言风格 |
|
|
|
人物形象 |
|
|
|
【教学思路】作为自读课文,将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同时阅读、感受两篇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些问题,个人感觉还是有些难度的,如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语言风格上的不同点,本节课不必强求,也不必由老师灌给学生,可以暂时放着,在第二课时的朗读训练中,自然而然地解决它们。另外,在学生展示这些问题的同时,教师可以顺势适当地穿插进朗读环节,如讲到感情基调、语言风格,都可以顺势让学生读读一些句段,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也要让学生读一读相关语句,读出人物的语气、精神特质。所以,在完成这张表格的同时,课堂上也应有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策略及方法指导】(1)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情色彩和声音语调。朗读时,内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和提示,才能准确而充分地传达出恰如其分的感情。
(2)象征手法的运用,第一篇抓住“金色花”,为什么“我”变成的是金色花而不是别的呢,第二篇重点体会最后一段的含义,顺带明确“心中的雨点”的含义。
(3)构思的角度,从第一篇开头“假如”二字及下文中不断出现的“要”“会”等字可以看出,这是作者的想象,想象成自己是一个孩子,而这也恰恰表现了泰戈尔的浪漫纯真。第二篇的4、5、6段都写了眼前之景及流露了自己的心情,顺势提问为什么第2节中插叙与“莲花”有关的往事(前面已讲可忽略)。
(4)关于人物形象的把握,第一篇可以通过与母亲有关的事情(在金色花的香气中工作,沐浴后披着湿发去做祷告,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黄昏时拿着灯到牛棚)和语言中赏析出。第二篇,以“我”的心情的变化为抓手,感受景与情的关系,感受母亲之于“我”的庇护。
答案要点:
比较维度 | 相同点 | 不同点 | |
《金色花》 | 《荷叶·母亲》 | ||
思想内容 | 表达母爱 | 表现孩童对母亲的热爱和亲昵★ | 表现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 |
感情基调 | 温馨 | 轻松烂漫★ | 含蓄深情★ |
艺术手法 | 象征 | “金色花”象征着孩子的天真 | “荷叶”象征着母亲,“荷叶”对“红莲”的荫蔽象征着母亲对“我”的庇护 |
构思角度 | 都借助一具体自然景物来寄托、抒发内心的情感 | 作者真实地模仿儿童的口吻和心理,通过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表现动人的母爱和纯真 | 写眼前之景、现实之事,直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感情(情景交融) |
语言风格 | 清新雅致 | 活泼、口语化★ | 典雅、书面化★ |
人物形象 | 都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怜爱 | 母亲的形象具体、鲜活:贤淑温良、有文化修养,对孩子温柔怜爱 | 写母亲,完全使用象征手法——用荷叶覆盖红莲,象征母亲对女儿的心灵庇护 |
★标注的内容视学情而定,有的可在第二节课理解、呈现出来。
三、课堂总结
这两篇隽永的文章,都讴歌、赞颂了母爱,在思想上、意境上都像清泉一样流淌在我们的心间,沉醉于这些芬芳的文字里,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神圣、母亲形象的沉静与美好,我们的内心也变得平和了很多,多读经典文篇,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我们的内心会更丰盈澄澈,那么,就让我们捧起经典,享受阅读吧!
四、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以“假如我变成了 ”为开头,写一段话,表现自己对母亲的爱。
仿照《荷叶 母亲》最后一段,运用“母亲啊!你是 ,我是 ”的句式写一段写给母亲的诗句。
(可二选一)
五、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预学导航
资料链接:
(一)
仿佛(泰戈尔)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在游戏中间,
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回旋,
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但是在初秋的早晨
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
庙殿里晨祷的馨香仿佛向我吹来母亲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外望悠远的蓝天,
我仿佛觉得母亲凝住我脸上的眼光
布满了整个天空。
(二)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恩慈,
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呵!
你是那春光么?
(选自冰心《繁星 春水》)
朗读上面的两首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
二、共学助行(活动设计)
(一)有感情地朗读两首散文诗,在朗读中走进诗的意境
1.自主练习朗读,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朗读中,反复练习,尽量读出课文的情感和意境。可以标画朗读符号,写提示语。
【阅读策略及方法指导】
每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一个整体,是各个部分、层次、段落、语句的具体感情的综合表露,总体的感情基调并不否定不同段落有感情的起伏变化。缺少整体感的朗读,容易支离破碎;没有具体段落语句的感情色彩的变化,整体感也会显得呆板僵化。
在整体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注意朗读的重音、停连,语气和节奏的变化。
重音,是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可以用加强或减弱音量、加快或放慢速度等方式,使需要强调的词语在声音感受上引人注意。一般可以用下加着重号表示重音。
停顿,犹如音乐中的休止符,停顿时间的长(v)短(▲)可以营造不同的表达效果;停顿的地方,不限于有标点处,句子中间的停顿(▲),有区分逻辑层次和制造表达效果的双重作用。
连接(︿),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在有标点处也不能停顿,而是要一口气读完。
语气,是朗读时运用发声的微妙技巧,如抑扬顿挫、以气带声等,不能用符号完全表示。我们可以先学会用 →表示语调的上扬、下降和延长。
节奏,是朗读全篇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所构成的整体感。
2.朗读学习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挑选几位代表参赛,其他同学点评、建议,教师给予指导和评判。(教师配乐)
【方法指导】
《金色花》的朗读,要把握作者是以儿童的视角来写的,所以在语气上要读出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活泼调皮。(1)“笑嘻嘻” “暗暗地”“悄悄地”等叠词的运用,都表现了“我”的调皮﹑一种“小恶作剧”的表现;(2)“却一声儿不响”“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中的“却”都能体现“我”内心的一种小得意;(3)“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中的“便”“正”写的是“我”的奇思妙想,这种想象体现了“我”对母亲的默默的关心和爱恋;(4)“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子的小小影子吗?”这样的问句,也都体现了儿童特有的好奇、天真的心理。把握好写作的视角,是读好这篇散文诗的关键。
参考:
假如v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v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v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解读:整体语调轻松活泼,语调的上扬表现了“我”调皮贪玩的心理,母亲的话要读得慢一点,对“孩子”的呼唤稍微拉长一点点,“你在哪里呀”,语调下扬,体现了母亲的着急、担忧。再往后短暂的停顿,可仪表现“我”故意不让母亲发现的调皮与自得。
《荷叶 母亲》的朗读,也要注意写作的视角——二十出头的女孩,所以语气上要更多地表现出女孩子的细腻和敏感。另外,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性强一些,中间部分情景交融,最后一段抒情比较强烈,也要稍加注意语气上的差别。
参考: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解读:“我”回头所看之景,整体上读抒情一些,读出荷叶对红莲的遮蔽,最后一句读慢一些,读出“我”触景后心情的转变,体现眼前之景对“我”心灵的触发。
(二) 关于散文诗
1.朗读资料链接中的两首诗。
(自由读﹑个别读)
2.将资料链接里的这两首诗与我们的两篇课文在内容情感﹑语言形式上进行比较。
(小组交流讨论,再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补充)
参考答案:这两首诗在情感内容上也是赞美了母爱,泰戈尔的《仿佛》借助母亲为“我”哼的歌谣﹑母亲的气息﹑母亲的眼光来表现母子之间的爱;冰心的小诗中,“春光”便是母爱,“小花”即“我”,春光之于小花的滋养正如母亲对“我”的爱。所以,它们和课文一样,都借助一些具体的意象(泰戈尔善用想象﹑冰心善用象征)来表现母爱。
形式上,这两首诗一句一行,篇幅相对短小,语言也更加凝练;课文没有分行,是一段一段来写的,是以散文的形式出现的,不过读起来也像诗歌一样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3.总结散文诗的特点
(学生自主总结,全班交流,教师补充﹑明确)
参考答案:散文诗有诗的情绪和意象,像诗一样精粹﹑凝练,但不像诗歌那样分行与押韵,而是以散文形式呈现。简言之,是诗的意境,散文的形式。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对两首散文诗进行了个性化的朗读,朗读是一门再加工的艺术,当我们用自己有声的语言再次呈现文章的情感和意境时,我们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心灵,甚至与作者、与文章都融为了一体,在此过程中,我们会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这就是朗读的魅力,热爱朗读吧,同学们,它会为我们打开更广阔的语文学习之窗!
四、布置作业
冰心的创作曾受泰戈尔的影响,其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比如,他们的作品都简洁、清新、细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细小之象,捕捉刹那间的灵感,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蕴含着深深的哲思。课外阅读《泰戈尔诗选》和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他们作品风格的相似之处。
五、教后反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