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与亲子关系
发表日期:2008/11/4 19:34:50作者:2008/11/4 19:34:50有2008/11/4 19:34:50位读者读过
几年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字眼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那些穷困、瘦弱的孩子,他们一个个期待的眼神,触动了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几年后的今天,城市留守儿童的话题,又沸沸扬扬在各个论坛角落。孩子,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似乎是我们这个急速发展的时代永远的一道伤疤,每每触及,每每痛楚。
如果说农村留守儿童呈现给我们的是物质生活的贫乏与困窘,那么城市留守儿童则是物质充裕的表象下心灵的失落。那些孤僻的、自卑的,脖子上挂着一串钥匙的儿童,其极度骄狂下的极度自卑,极度叛逆下的极度孤独,不可理喻的飞扬跋扈下的渴望关注与爱,让父母们陷入无限的惶惑中:这样的孩子就是我们爱的馈赠吗?还是惩罚呢?
有网友Justsoso一针见血地指出:“父母赚钱是为了啥,仅仅是为了吃穿住行?不!都是为了孩子,父母重视了孩子的物质营养,却忽略了孩子的精神营养。”
孩子的成长,每个阶段对精神营养需求都不一样;如果我们无法读懂孩子的语言,甚至我们根本就没时间看孩子一眼,错过了,滋养的机会就不会再回来了。
在缺乏爱的滋养的孩子,生命中留下永恒的缺失。随着岁月流失,伤口在没来得及愈合就被世俗竞争所层层覆盖,但它不会消失,它依然存在生命的深处滞留和涌动,越是厚重,越是危险。人们称那些被长期被有意和无意“遗弃”的留守儿童为定时炸弹,这些“炸弹”的爆发,伤害的不仅仅是生命财产,更是深深刺痛着我们的心灵。今天,类似《15岁网瘾少年弑母砍父》《惊! 乖儿弑母》《10元钱引发“弑母”案》的新闻标题,在媒体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可能你想不到:百度一下“弑母”这样的血腥关键词,你找到相关网页约156,000篇,
爱让我们成长,但如何去爱,我们是否以为天生就会呢?!我想每个人都会明白:不是!
《15岁网瘾少年弑母砍父》文中,男主角是15岁的阿涛,在家乡上完小学三年级后,跟随父母来到广州后,同一年在毗邻矿泉街不远的棠景的一间小学里上四年级,由于成绩跟不上,很不理想,上完一年小学后,又回河南老家上四年级,读了一个学期之后辍学。之后,也就是2005年,他被妈妈带着又一次来到广州。
在阿涛的理解中,父亲限制他的自由的同时,妈妈也有时抓住自己的一个过失就“一直批评自己不中用,没材料,到哪里都是给人添麻烦”。就当父亲王建军正给他找了份工的时候,“妈妈却一天到晚地说自己这样不行,那样不行,并用讨厌和憎恨的眼神看着我。”他说。
对妈妈的眼神,他敢顶撞,顶撞完后妈妈也不出声,但他认为“那是讨厌和憎恨的延伸”,并怀疑她是不是自己的妈妈。
读罢,复杂的感受让我们无法去简单地去判断谁是谁非,因为一切的发生,都有其原因。在这幕人间惨剧中,没有赢家,都是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