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发表日期:2009/11/11 12:20:07作者:2009/11/11 12:20:07有2009/11/11 12:20:07位读者读过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江宁区桃红中学 张尤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分析,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质量总和和各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原因。
过程与方法:
1.步步设疑,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
2.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
2.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方法】实验引导-----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仪器药品(天平、烧杯、锥形瓶、玻璃片、CuSO4溶液、白磷、蜡烛、碳酸钙、稀盐酸等)、投影片
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本课题内容。
2.铁钉一根。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教师:(引入课题)展示课本P26图2-1及P92资料 提问:同学们认识这位科学家吗?他是谁? 学生:认识。是拉瓦锡。 教师:是什么时候知道拉瓦锡的? 学生:在研究空气的成分时。 教师(小结):拉瓦锡首先用定量实验测定出空气的主要成分是O2和N2。科学探究一旦在量的方面有所发现,其研究成果必定有重大突破。 (设问)引导学生阅读资料,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反应物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我们能否仿照拉瓦锡也用定量实验来探究: 反应前后质量关系?是相等?还是增加或减少? (讲述)研究这一问题,我们要通过化学实验。 讨论:1、要想知道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实验如何做? 2、用白磷做实验,如何创设一个封闭的体系? 演示:白磷的燃烧 教师:谁来汇报一下白磷燃烧现象? 学生:瓶内有白烟生成。 教师:小球的变化又如何? 学生:小球先鼓起来,冷却后又瘪了。 教师:为何有此现象?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思考观察重点: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学生:没有变化。 分析:M(前)=M(后) 因为:瓶、塞、玻璃片、气球、沙、氮气等前后质量不变,所以参加反应的M(P)+M(O2)=M(P205) 教师:这个实验所得结果是否巧合?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1、铁钉跟CuSO4溶液反应。2、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 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相信自己的事实,不要人云亦云,再完成实验后,填写实验报告,并要求代表发言。 教师:谁来汇报一下实验反应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是否得出的结论没有普遍意义? 学生讨论。 教师:为什么实验2天平不平衡?实验应怎样改进? 学生讨论。 教师:从质量角度看,探究实验的共同现象是什么? 学生: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略) 指导学生画出关键性的字。
演示探究实验:把装有蜡烛的烧杯放在天平上,调节天平平衡后,点燃蜡烛,观察燃烧时天平指针的变化。 投影:(提问)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是否守恒?反应前后天平是否平衡?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天平不平衡,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如果把CO2和H2O(气)收集起来,在封闭体系中实验,天平会有什么现象?请猜。 学生:天平又平衡了。 教师:(小结)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一定守恒,而具体化学反应后,天平是否平衡?要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以及实验环境来具体分析,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又有什么新体会? 学生思考回答。 板书:2、几点说明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参加”二字是指真正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有的反应物并未全部参加反应) (2)生成物的质量,应包括固体、气体等全部生成物质量反应前后的质量总和。 教师:反应前后的质量总和为什么守恒呢? 投影:水、HgO分解示意图,分析化学变化微观实质,同时建议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再讨论 板书:3、守恒原因 原子种类 原子数目 原子质量 电解水 不变 不变 不变 HgO分解 不变 不变 不变 一切化学反应 不变 不变 不变 小结:学生总结: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反馈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 L氢气和1 L氧气反应能生成2 L水 B.蜡烛完全燃烧后,蜡烛没有了,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C.只有固、液体间的物质反应才遵守守恒定律,如果有气体参加反应,就不遵守了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铁丝和氧气的质量之和。 2.在A+B==C+D的反应中,5 gA物质跟4 g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 gC物质和 克D物质,这是根据 定律进行上述计算的。 3.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的化学式为 。 4.在A+B==C+D的反应中,A与B的质量比为4:3,当生成物C与D共2.8 g时,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是 g。
|
既拓展了学生视野,又复习旧知。
点明了定量实验在科学探究中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明确知识的探索方向。 初步学习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
通过对实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增强参与意识。
学会抓重点,找关键字的学习方法,便于记忆。
启迪思维,培养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强化定律。
及时反馈矫正,强化对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突出重点。
再次设疑,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通过直观的分析使学生思维由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从而活化思维,突破难点。
通过课堂检测,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
课后思考:镁条燃烧经测定得到的生成物的质量减轻了,这是什么原因? 布置作业:略。 |
设置悬念,活化思维。 |
【板书设计】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
2.几点说明
3.守恒原因
原子种类 原子数目 原子质量
电解水 不变 不变 不变
HgO分解 不变 不变 不变
一切化学反应 不变 不变 不变
4.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