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课程教学>>>>阅览文章

浅谈语文课堂中有效提问的角度

发表日期:2008/11/4 19:20:42作者:2008/11/4 19:20:42有2008/11/4 19:20:42位读者读过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提问的角度,对有效提问作一点思考和探索。

一、在重点处设疑

提问要明确教学目标重点,针对教学目标重点来设计问题、组织教学。这样的提问才会有内容、有重点,从而减少提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我在教学《一双手》时,确立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的朴实、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外貌描写的方法,并在其中体会人物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上课伊始,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写人,特别是写人的外貌特征,往往抓住人物的哪部分来写?”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来体现目标重点,如“那么,这一双手哪些地方‘奇’?”“作者怎么写奇的?”这样,提高了教学效率,避免了问题的枝蔓对教学目标重点完成的影响。

二、在难点处设疑

就语文课来说,所谓难点是课文本身的难点,指对突出课文中心起关键作用的内容和学生不易理解的一些内容。在课文难点处设疑,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快速地理解关键词句和课文的深层意思。

如教学鲁迅的小说《故乡》,文章第二部分“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和感受是难点。在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人物性格之后,针对第二部分这个难点,请同学们反复诵读,并理解“新生活”和“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的含义。通过这两处的分析,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执着信念。

三、在空白处设疑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在笔墨未染处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中,渗透着极为丰富的“有”。

如短篇小说《窗》,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奇峰突兀,留下令人寻味的空白。这一空白处包含了复杂的、难以言传的、浓缩了许多情感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针对作者留下的空白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这是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的。

四、在盲点处设疑

有些课文,学生在解读时,会忽视一些至关重要的东西,我们暂且把这部分内容称为学生解读的盲点。盲点越多,带来的负面效应就越大,甚至会从根本上遏制学生思维的展开。在学习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备课时,要吃透教材,把话题直指这些盲点。

如在一次课外阅读指导课上,师生共同阅读《雷雨》节选。这部分内容,文字理解无难处,情节发展不复杂,矛盾冲突也不太激烈,对初三的学生吸引力不大。可文章中就有一个阅读盲点。“哦”、“哼”、“嗯”三个叹词出现了30余处。这三个叹词均为多音词,读音不同,表意也不同。其正确的读音,恰恰是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盲点。在教学中,老师抓住、把准这些叹词的读音组织教学,学生的阅读兴趣大部分被激发出来了,而且对把握文章也有很大的帮助。

五、在发散处设疑

发散性思维从本质上讲是创造性思维,它具有多元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教师可结合课文,设计一些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发散性问题,即需要从几个侧面解释或有多种解释的问题。显然发散性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合理把握它的分配密度。

如《背影》一文“月台送行”情节中,作者望着前去买橘子的父亲的背影,“泪水很快的流下来了。”对此,我提问:“你认为哪些因素使作者望着背影而流泪?”

学生回答:1、父亲穿戴“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而自己身穿“皮大衣”,想到父亲节衣缩食供给儿子落泪。2、父亲年老有病,步履蹒跚,行动不便,却“爬上爬下”地为自己买橘子,看到这些而流泪。3、父亲失业、亏本的生活挫折,使作者为父亲今后生活担忧而落泪。4、不能在父亲身边尽孝心,从此人各一方,因而落泪。

这样,在文章发散处置疑,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体会到了作者泪眼中望父亲背影这一行为中蕴涵的丰富思想感情。

六、在有趣处设疑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时空等要素构成了课堂教学完整的控制系统。教师作为系统的控制者,应尽可能地、艺术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听”起来,自觉地“动”起来。面对与他们有较大距离的文章,我们不妨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提问,或是从学生生活中寻找感兴趣的问题,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在教学《社戏》第一课时,学生们在谈初读课文感受时,普遍表示,不喜欢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太长了,内容一点都没有意思,也不美。我说:“那么我们现在不把它当作是鲁迅的文章,而是当作一个长辈向我们叙述他童年时经历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吧。”这时,学生的兴致高些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从“偷”豆说到为什么“偷”,“偷”谁家的,从怎样“偷”谈到如何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现,从“偷”豆谈到“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的原因。大家说出了“偷”的情趣,谈出了“偷”的欢乐。然后,我再启发引导学生欣赏“我”和小伙伴们在看社戏回去途中“月夜行船”之美。

抓住了文章中有趣的地方置疑,唤醒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消除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倦意,把教师的“主导”变成了学生的“主体”,使得课堂呈现出多线条流动的场景。

当然,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提问角度、提问策略,教师必须针对每堂课的具体特点,根据自身实际,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并且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